
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现场,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我市一集体和两名个人获表彰。为深入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全市营造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报今天刊发专题稿件,深度报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与读者一同学习。
——编者
新华林场:
守望相助六十载
凝心聚力谱新篇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下设四个分场,面积5.2万亩,是造林治沙生态公益性林场,20世纪60年代建场之初,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几乎是沙滩、荒滩、碱滩、草滩。70年代开始,林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以“滚石上山”的决心和气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践行“三北精神”,创造了沙滩荒滩变绿洲、碱滩草滩变林海的生态奇迹,现在的林场成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幸福家园。
守望相助
创造“沙地绿洲”新奇迹
国营新华林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带。建场初期,这里风沙肆虐,一片荒凉,灾害性天气频发,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临河县成立了国营新华林场,开始造林治沙。在林场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先后有400多人加入到防沙治沙队伍中,各族群众集资购买了3000余株树苗进行栽种尝试,选育出适宜当地种植的苗木,各族群众用种树压沙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守望相助、共同奋斗”的大家庭理念。

国营新华林场林荫道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有了项目支撑、国家投资,新华林场在“引进、驯化、繁育、推广”上全面发力,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开展了更大规模的造林治沙。2012年起,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沙地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风沙天数由1960年的136天降低至2023年的19天,形成了“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目前,三北防护林改良了河套灌区土壤,林场周边耕地面积由1960年的12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2万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48元增加到如今的27846元。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野鸡、野兔、狐狸、猫头鹰、啄木鸟等84种野生动物和鲤鱼、草鱼、鲶鱼、鲢鱼等10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绿色之变的新奇迹让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薪火相承
共绘“绿富同兴”新画卷
砥砺沧桑六十载,跃马扬鞭踏征程。新华林场从茫茫沙海到片片绿洲,从点沙成金到绿富同兴,离不开“三代造林人”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坚守和奉献,他们团结带领周边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的种子,守护绿水青山,为家乡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国营新华林场 记者 胡东育/摄
78岁老党员贾克明是新华林场第一代职工,徒步从山东老家逃荒到这里的他,恰逢新华林场建场,他和当地各族群众积极报名,组成了第一代造林人队伍,新华林场从此成为各族职工共同的家。各族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万众一心书写着绿色传奇。贾克明的儿子贾玉林从小就和父母在沙窝里生活,1982年他成为了林场一名职工,作为第二代造林人,他们传承着老一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逐步扩大绿化面积,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跨越式转变。贾培是贾家的第三代人,也是新华林场第三代造林人,他们这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造林人,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治沙造林的效率和质量,有效解决治沙队伍老龄化的难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贾克明为代表的各族职工群众接力植树造林,不仅见证了林场的发展,更传承着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优良传统。现在的林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成为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家园。
牢记嘱托
树立“三北精神”新榜样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华林场考察,对防沙治沙、林场工作、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让全体林场职工倍感鼓舞、无比自豪、无上荣光,进一步激发了河套各族儿女和林场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传承“三北精神”的坚定信心。

国营新华林场兴胜分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施工现场记者 胡东育/摄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华林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新华林场将继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动员令,以建设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为目标,始终与各族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利用当地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特色林果、苗圃等产业,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因地制宜种植羊草、嫁接肉苁蓉、栽植文冠果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同步建设集红色教育、生态科普、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圈,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华林场的内涵与外延,走出一条生态立场、科技强场、产业富场、文化兴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宝音德力格尔:
将民族团结进步的诗篇写在边境大地上
宝音德力格尔现任乌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镇派出所教导员。从警以来,他28年如一日坚守在环境恶劣的基层派出所一线,用那一抹深情的公安蓝,守护着边境牧区1672平方公里、8000多名各族群众的平安和幸福。他用一腔热血温暖了60.64公里边境线上各族群众的心,带领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恩党、拥护党,一心一意跟党走。
一张手绘“宝音图”
架起党群连心桥
在辽阔的乌拉特草原深处,宝音德力格尔骑着摩托车、肩披毛褡裢,常年奔波在167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辖区内分散居住着8000多名各族群众。这里的地形比较复杂,难走的地方连摩托车也进不去,20多年来他坚持每月下辖区20天以上,全年深入基层260多天,总计走访居民19万人次,骑坏了9辆摩托车,每年行程6万公里,累计行程16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40圈。

宝音德力格尔向牧民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初任片警时,宝音德力格尔面临的是陌生的地形和复杂的环境,没有参照物,也没有标识,极容易迷路。遇上大风大雪天,就是在这里住了几代的牧民也会迷路。为了熟悉辖区的地形,他开始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手工绘制地形图。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手绘制每条道路、河槽,历时10年,记满了十几个笔记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心血,最终绘制成了一幅涵盖1672平方公里戈壁草原的“宝音图”。2009年,该地图被市公安局录入警务平台,成为全市和乌拉特后旗旗委、旗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这张凝聚宝音德力格尔心血的地图,不仅方便了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促进辖区民族团结稳定、连接政府与各族群众之间的桥梁。
一颗拳拳为民心
装满群众冷暖安危
在工作中,宝音德力格尔和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资助过50多名孤寡老人和各族困难群众,收养过3名困难家庭儿童,资助了10名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累计个人捐资超过30万元。

宝音德力格尔(右一)在走访牧民
宝音德力格尔有3部手机,建立了30个微信群,总人数达到了7000多人,覆盖900多户牧户,一天24小时开机,365天随时待命。20多年来,他从没换过手机号。他还给每个嘎查建立了2个工作群,1个公务群,1个牧民群。“公务群”主要用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递党的声音;“牧民群”则是为了及时了解民情,掌握舆情。
牧区交通不便,为了方便牧民收寄邮件物品,宝音德力格尔在潮格温都尔镇邮局申请了专属邮箱48号。每当牧民需要代收书信快递、邮购药品物品、收取报纸杂志的时候,他们留下的收货地址都是48号邮箱。20多年来,48号邮箱早已成了牧民们心中固定的地址,也是乌拉特后旗利用率最高最繁忙的邮箱,大家都说,在牧区就没有宝音德力格尔送不到的邮件。
一支志愿服务队
守护群众幸福生活
从1997年至今,宝音德力格尔共调解民事案件583起,查处治安案件165起。侦破刑事案件6起,为保护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宝音德力格尔(右二)到牧民家走访
2017年,宝音德力格尔发起成立了乌拉特后旗宝音志愿服务协会,他个人承担了3万元的注册费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189名志愿者参加,共组织开展公益活动1586场次,涵盖文艺演出、法律宣传、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累计参与人数达到数千人,捐款捐物数十万元,成为促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以戈壁大地作纸,以无私奉献、真诚服务为笔,宝音德力格尔将促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诗篇书写在了乌拉特后旗这片广袤土地上。
布和图木尔:
用行动彰显
民族团结一家亲
“做引体向上时要注意收紧腰腹,控制身体平衡。对,就是这样,非常不错!”在乌拉特中旗德岭山法治文化广场,武警内蒙古总队巴彦淖尔支队某大队大队长布和图木尔耐心地教小学生薄浩然进行简单的体能训练。
“布和叔叔又来看我,我开心极了!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像叔叔一样保家卫国。”薄浩然高兴地说。
休假时,布和图木尔总会抽出时间前往乡村牧区,探望那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民族团结就要以心换心。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会大力弘扬军民团结的光荣传统,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人,希望能够进一步巩固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布和图木尔说。
守护驻地平安
他英勇无畏
2005年,布和图木尔怀着青春报国的理想走进军营。为了尽快适应部队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布和图木尔开始了“魔鬼训练计划”。每天早上,他都要完成总负重30公斤奔袭10公里,做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锤炼自己的意志和体魄。“当时自己军事素质比较差,心里总想着‘笨鸟’要先飞,尽快赶上来。”布和图木尔回忆道。

指导队员训练(左一)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布和图木尔一边苦练军事技能,一边利用点滴时间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2009年,凭借出色的组训能力和过人的体能素质,布和图木尔站上了武警内蒙古总队比武的领奖台。“部队的教育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改变自己。”他说。
危险面前,他从不退缩,总是毫不犹豫冲上一线打头阵,有力维护了驻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布和图木尔在维护驻地社会稳定中始终冲锋在前,先后完成重要目标警卫、重大活动安保、武装抓捕、抗洪抢险、火灾扑救等任务100余次,为稳边固边、兴边富民作出了突出贡献。
促进民族团结
他投入真情
周末休息时间,布和图木尔驾车200多公里来到乌拉特中旗,看望他经常帮助的3户人家。

看望牧民苏亚拉玛一家
吃完早饭的佳拉格木吉早早地站在大门口望着远方。看见布和图木尔从车上下来,佳拉格木吉飞奔着扑到他怀里。“每次叔叔来我都很开心,他会耐心地教我写字,给我带一些学习用品。最开心的是,我可以把新学的舞蹈跳给他看。”佳拉格木吉说。
每次来到乌拉特中旗哈日朝鲁嘎查,牧民们看到布和图木尔总是主动地围上来,热情地打招呼,互相询问近况,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布和图木尔是个很实在的人,他每次来,总是给困难的牧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能够一直坚持下来,我们很感动。”一位牧民说。
每逢节假日,布和图木尔总会拿出一部分工资慰问困难群众,并与爱人一起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送去生活必需品,为特教学生清洗衣物、整理个人卫生、捐赠学习用品。20余名牧区学生在他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2023年,布和图木尔光荣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入选主席团,作为人民解放军代表,会后他第一时间走入部队基层,走进牧民家中,分享自己在大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大会精神送到一线官兵和各族群众心坎上,让党的声音滋润官兵心田、传进草原深处。
爱民助民
他全力以赴
“大家都知道,没有部队官兵,就没有我们村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临河区新华镇哈达淖尔村党支部书记朱明明感慨道。

在新华镇哈达淖尔村了解村集体工作
走进武警内蒙古总队巴彦淖尔支队帮扶的哈达淖尔村,平坦开阔的“爱民路”、支队协助修建的助农灌渠、宣传民族团结政策的展板,处处都是军民一家亲的和谐景象。据了解,哈达淖尔村曾是驻地重点帮扶的贫困村,这里人员集中、土地贫瘠,一直以来,当地村民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帮扶之初,支队采取提供钱、物等简单的方式进行帮扶,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帮扶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布和图木尔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支队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邀请种植养殖专家为贫困户传授经验方法,与村委会共同研究致富途径。从改善基础设施到提升公共服务,再到帮扶产业项目,武警官兵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间。
多年来,通过军地共同努力,村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每一项举措都深深地烙印在群众心中。与此同时,在布和图木尔的感染带动下,许多官兵与村民结成帮扶对子,掀起了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新高潮。2023年,他所在的支队被自治区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