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进工作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葛玉英的指尖与草茎共舞。柔韧的芦苇、芨芨草经编织、缠绕、打结,渐成器物轮廓。工作台旁,几何纹花瓶、绣纹收纳盒等作品错落摆放,既有传统筐篓的实用底色,又融入现代造型与色彩,尽显古今审美碰撞。
葛玉英和同伴进行草编
“我刚才编的收纳筐,用的是斜拉针法,中间留点儿距离才能显出走向,这件作品看似很简单,但是完成需要很多道工序。”葛玉英说。
草编技艺工序繁杂,凝聚着先辈智慧,天然材料需经挑选、摘取、整理、浸泡软化等预处理,方能进入编织环节。过程中,挑、压、穿、插等十几种技法按需运用,从简单纹理到复杂图案,每处细节都藏着匠心。那些收纳盒、馒头筐,正是传统实用风格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例证。“从野地里割回来,阴干或者晒干,编织的时候最开始必须泡,用各种针法和丝带结合起来,完成一个作品。”葛玉英说。
作为乌拉特前旗草编的代表性传承人,生活在乌梁素海坝头村的葛玉英与草编的缘分已延续40余载。从儿时跟着长辈学习基础编法,到成年后潜心钻研复杂纹样,她的双手早已被草茎磨出厚厚的茧子,却也练就了“一草在手,随心成型”的绝活。在她看来,草编不是简单地重复劳作,而是与自然对话的过程——选草要顺应草木的生长纹理,编织要兼顾实用与自然形态,每一件作品都带着芨芨草的生命气息。作为代表性传承力量,2018年起,在保留芨芨草自然质感的基础上,葛玉英和当地匠人在坚守中推动技艺发展,融入时尚色彩与新颖造型,开发出草编挎包、创意摆件等新产品,同时将草编与河套民俗文化结合,创作出饱含地域特色的装饰画,让古老技艺更贴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
“草编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记忆。现在我们有责任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它的魅力。通过创新,让老手艺焕发出新活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葛玉英说。
为传承技艺,乌拉特前旗积极推进非遗进学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草编、筹谋校园工作室。“我在去年跟着学习草编,越来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化韵味,也想把这项技艺带进课堂,所以我们学校开设草编社团课,让孩子在亲手编织中,感受非遗的魅力,了解家乡的非遗,培养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爱。”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教师牛红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