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乌拉特后旗审计局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精心组织实施2024年“三北”(六期)重点工程专项审计调查,将研究型审计贯穿全程,既守住资金安全、项目合规底线,更聚焦生态效益、长效发展高线,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审计保障。
提高站位、科学谋划,精准把脉审计重点。研究梳理“三北”工程相关政策法规与项目特点,明确国家对工程目标、资金使用、生态效益的要求。研究“三北”工程阶段性特征,结合当前所处的六期工程(2021—2030年)重点任务(如沙地“歼灭战”、退化林修复等),分析不同区域的项目特点,确定审计关注的核心领域。总结近三年中央和自治区有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组织审计组人员学习政策、研讨座谈。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思路,细化实施方案,系统研究明确审计重点,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整合数据、构建模型,恰当方法锁定疑点。研究采取数据先行的方法,收集项目基础数据:包括资金拨付记录、项目立项文件、招投标资料、跟踪审计报告、生态监测数据(如遥感影像、森林覆盖率变化、固沙效果评估报告)等,建立审计数据库。运用 GIS、遥感等技术整合空间数据,叠加项目区沙化土地分布、造林地块位置、资金投入等,通过空间分析识别资金投入与生态改善不匹配、造林地块与沙化核心区错位等潜在疑点。
通力协作、优化配置,多维剖析问题根源。围绕“三北”六期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项目管理、机制制度等情况和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合理安排分工,构建资金、工程、大数据三维联动的全流程核查的基础。一是财务审计人员重点追踪资金流向,研究使用效率,核查资金拨付链条:从中央到地方财政、再到项目实施单位,审查有无截留、挪用、挤占等问题。二是审计服务中心提供大数据专业核查手段,并聘请林业专家助力参与造林地块、固沙工程等实地核查,通过“采样检测(如苗木存活率)+遥感比对(造林前后植被覆盖变化)”验证工程实效,研究“设计标准与实际实施偏差”的原因。三是工程审计人员全方位覆盖核查项目管理流程,审查立项审批、招投标、监理等手续是否合规,重点关注围标串标、工程承发包程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