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 临河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向“新”而进
发布时间:2025-08-29 10:36:51 通讯员:王辉业 文/图 编辑:白锦涛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中车时代电气巴彦淖尔分公司智能化生产线

八月的河套平原,风拂沃野,光洒平川。在临河区新能源装备智造园上海电气巴彦淖尔零碳产业园车间里,11兆瓦陆上风力发电机组迎来首台下线;不远处的中车时代电气巴彦淖尔基地,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光伏逆变器产品源源不断下线。作为临河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的落地与投产,标志着这座塞外小城在高端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迈出铿锵步伐,正加速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产业生态,为内蒙古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临河力量”。

风电“巨轮”即将启航:上海电气打造北方高端制造标杆

“8月22日,首台11兆瓦陆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了!”站在上海电气巴彦淖尔高端智造零碳产业园的智能化厂房内,车间负责人王猛难掩激动。这台“大家伙”是产业园的“开山之作”,单机容量达11兆瓦。

作为临河区新能源装备制造的重点项目,上海电气零碳产业园自落地起就肩负着“补链、强链”的使命。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200台套风电整机的产能,预计实现年产值10亿元、税收2500万元,直接带动100人就业。“咱们巴彦淖尔的风光资源是‘老天爷赏饭吃’。”王猛笑着说,“临河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为项目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让‘零碳制造’从口号变成现实。”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现代化智能厂房的建设,不仅引入了行业领先的生产技术,更推动了本地人才储备与竞争力的提升。“未来我们的目标市场覆盖内蒙古及华北地区,主要客户包括蒙能、华能、巴能等龙头企业。”王猛透露,下线仪式后,车间立即启动30台10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让‘临河制造’风电装备早日屹立在草原戈壁,为绿色电网输送清洁能源。”

光伏“引擎”全速运转:中车时代电气填补产业空白

如果说上海电气的风电项目是“追风者”,那么中车时代电气巴彦淖尔基地则是“逐光者”。6月底,这座自治区首个实现光伏逆变器本地生产的基地正式投产,为临河区新能源产业链补上了关键一环。

走进基地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工人们紧张有序地赶制光伏逆变器产品。“目前我们已实现日产12~15台320千瓦光伏逆变器,月产能可达500台。”株洲中车时代电气巴彦淖尔分公司行政主管于子真介绍,产品凭借高效发电、安全可靠的优势,不仅供应蒙东地区,还辐射周边省份,成为区域新能源发展的“新引擎”。

“这台逆变器可不简单。”分公司总经理孔祥虓拿起一块核心模块,“它采用12路MPPT,组件失配损失更小,发电量更多,电网稳定性大大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基地的“全产业链核心”:除光伏逆变器外,这里还能生产储能PCS一体机、风电变流器、制氢电源等新能源核心装备。“一期聚焦光伏和储能,二期将根据订单推进更多品类。”孔祥透露,结合下半年订单走势,计划8—9月份启动储能PCS一体机生产,为本地储能项目提供“心脏”设备。

链群成势: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的临河路径

上海电气与中车时代电气的落地,并非孤立存在。近年来,临河区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瞄准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赛道,已形成“龙头引领、配套集聚”的产业格局。

在风电领域,三一重能、远景能源等头部企业早已落地,具备年产1500台整机、3000支叶片的产能;光伏板块,晶澳5GW光伏组件项目满产后年产值可达35亿元,浩合电力的电力电杆项目已实现产值7535万元;配套产业也加速集聚——昊铁新材料的电力设施器材、祥鹰科技的无人机技术……多家企业已入驻新能源智造园标准化厂房,为产业链“添砖加瓦”。

“从风电整机到光伏逆变器,从叶片材料到储能装备,临河区正构建从‘原材料—核心部件—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临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车时代电气基地填补了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的空白,上海电气项目则将推动风电装备向“大功率、智能化”升级,“两者协同发力,让‘临河制造’在内蒙古新能源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

逐绿向新: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上海电气和中车时代电气的落地,是临河区“风光氢储”一体化战略的关键落子。下一步,当地将加快推动上海电气储能PCS、中车制氢电源等项目建设,同时引进更多配套企业,目标是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让临河成为内蒙古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

风正劲,光正好。从草原戈壁的风电场到智能化车间的生产线,临河区正以“追风逐光”的魄力,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为绿色发展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