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 临河区: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乡村振兴硕果盈枝
发布时间:2025-08-26 09:35:54 通讯员:王辉业 文/图 编辑:白锦涛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在临河区,一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遍地开花:从城关镇友谊村波光粼粼的虾塘到乌兰图克镇飞针走线的编织工坊,从白脑包镇挂满枝头的青红椒到干召庙镇复种田里的翠绿菜苗,多元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让“土坷垃”变成“金疙瘩”,让“闲资源”生出“新财富”,奏响了一曲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乐章。

在城关镇友谊村内蒙古佳成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南美白对虾养殖园区里,捕捞工人拉起沉甸甸的地笼,满兜通体透亮的对虾瞬间“跃”出水面,经装筐、过秤、打包后,将陆续发往乌海、银川等地。“今年3月投了1500万尾虾苗,养了近5个月终于上市了。”园区负责人曹乐蹲在塘边笑着说,“每斤约20只成虾,预计能产50吨,产值260万元。”如今,园区正在规划错峰养殖,10月将投入第二批虾苗,还将开发300亩鱼塘、150亩螃蟹池塘。

在乌兰图克镇新乐村“巧手手工作室”,十几位留守妇女围坐在一起,钩针翻飞间,一朵朵绒线花、一顶顶小帽子逐渐成形。“我们创新了‘培训—接单—回收’模式,学员织的合格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河套绒线编织技艺传承人张春花穿梭在学员间指导,“传统钩织加现代设计,老手艺也能变‘钱袋子’!”目前,工作室已带动20余名妇女就业,“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成了她们新的生活写照。接下来,乌兰图克镇还将建设针织非遗展示馆、开发研学旅游线路,让“指尖技艺”真正转化为“指尖经济”,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采摘辣椒

“今年种植了40亩青红椒,亩产1万斤,收入20多万元。”白脑包镇西海村村民代利军站在辣椒地里,望着挂满枝头的碧绿果实,算起了增收账。“今年我们种了2000多亩朝天椒、酱用椒,1300多亩青红椒,收购价每斤0.78元!”村党支部书记王继伟说,现在村里有19个收购点、28家脱水菜加工厂,“鲜椒卖往山东,后期加工成脱水菜,产业链条全着呢!”今年,白脑包镇辣椒种植面积达3.22万亩,“平原一号”“卡洛尔”等优质品种成了农民的“致富椒”,让土地亩均纯收入实现翻番。

从“一季闲田”到“两季良田”,临河区今年麦后复种面积达40767.8亩,主要种植燕麦草、萝卜、白菜等经济作物。据临河区农牧和科技局负责人介绍,麦后复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让农民多了份“夏秋双收”的踏实。“刚收完小麦就栽白菜,10月就能上市,亩产6到8吨!”在干召庙镇永丰村,种植户韩强看着500亩复种田里的翠绿菜苗,算起了“双季账”。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传统农耕”到“三产融合”,临河这片土地正以创新思维激活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的“协奏曲”越奏越响,让“共同富裕”的画卷越绘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