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拉特前旗文化馆3楼活动室里,每周五都会传出悠扬的爬山调旋律,80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成士,正手把手指导30余名学员排练。在他的指导下,大家进步很快,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热情在此碰撞出璀璨火花。
“我跟马老师学习爬山调十来年了,他唱得特别好,也创作了大量的好作品。我们大伙儿跟着学,让我们的老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每一天都充满了欢笑与快乐。”文艺爱好者李金兰说。
马成士与爬山调的缘分始于童年。1946年,马成士出生在山西的一个贫苦农家。1949年,年仅3岁的他跟随父母走西口迁徙至乌拉特前旗,这段经历也让他悄然见证了爬山调的融合与发展。“我辍学后便加入了剧团唱戏,那时我才16岁,但天赋好,嗓音条件也好,学东西特别快。1972年,我正式成为了一名教师。1975年,又被调到旗乌兰牧骑担任队长。”马成士说。
爬山调,是马成士一生的热爱,从小他就下定决心要让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从剧团到学校再到乌兰牧骑,他始终坚守在歌唱的道路上。那个年代,唱山曲儿被视作“不务正业”,有人笑他“穷开心”,但他始终相信,“这调子里有咱祖辈的魂,不能丢。”今年80岁的马成士,更是乌拉特前旗公认的爬山调“活化石”。从16岁开始学唱,至今已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他常常半夜醒来,说突然想到了几句歌词,得赶紧记下来,不然明天就忘了。”马成士妻子王秀兰说。
退休后,马成士更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爬山调的传承和发展中。为了传承这门艺术,他不断搜集整理濒临失传的老调子,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上百首爬山调歌词,有些是从老一辈那里“抢救”下来的,有些则是他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他不仅成立了爬山调传习所义务教学,组织学员编排节目、登台演出,还组织成立了老年合唱团,为合唱团编写学习材料,并定期组织学员到社区、公园、敬老院进行公益演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员。“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我有责任将爬山调收集好、传承好,学到老唱到老,一代代传下去,不能叫它断了。”马成士说。
当下,在流行元素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正是有像马成士这样的传承人,用一生的坚守,为我们留住了传统艺术的根与魂。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马成士依然活跃在传承一线,从山野间的即兴吟唱,到舞台上的璀璨绽放,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发扬,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正如马成士常说的:“只要还有人唱,爬山调就不会消失。”在河套平原的大地上,那悠扬的旋律,将继续诉说着农耕与游牧的辽远故事,照亮每一个热爱它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