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 大佘太镇:鲜食玉米串起增收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5-08-21 10:58:05 通讯员:苏佳圆 杜亚 文/图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初秋,炽烈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般倾泻而下,给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糯玉米种植基地里正在被采摘的每一穗玉米都镀上了温暖的光晕。不远处,瑞禾食品有限公司鲜食玉米加工厂内,新鲜采摘的糯玉米正经历筛选、去皮、清洗、杀菌、快速热力锁鲜的蜕变。短短3小时,水分与风味被精准锁定,将那份田野的鲜活“定格”。咬一口乳熟末期的佘太糯玉米,饱满多汁的清甜在舌尖迸发,裹挟着阳光与泥土的原始芬芳。

鲜食玉米规模化种植区域

糯玉米这般鲜美,源于大佘太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地处北纬41°,年日照超3230小时,孕育出的玉米高产、淀粉足、色泽金黄、粒粒饱满。2024年,大佘太镇更以亩均单产1473.27公斤刷新自治区玉米小面积最高纪录,以连片平均亩产1266.2公斤创下大面积种植新标杆。该镇成功完成7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并在马卜子村同步推进品种改良与水肥高产试验田建设。这背后,是科学的谋划与坚实的产业支撑。

大佘太镇精准发力,以玉米黄色产业链等各类农副产品全产业链为核心,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激活市场主体,引进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近亿元。2025年初步建成占地2400亩的集加工、仓储、物流、冷链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集散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作为集散地首家开工的鲜食玉米厂,内蒙古瑞禾食品有限公司与禾兴农牧业、乡玉生态农业、良语商贸公司共同构成玉米加工主力军。政府与企业携手创新“订单农业”模式,与周边村集体、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实现产销无缝绑定。以每棒1元的均价收购全镇4万余亩玉米,相比以往0.4元~0.8元的低价外销,这一闭环模式让农户亩收益稳定在3000元左右,带动周边近400人就业,彻底破解了低价滞销与家门口就业的难题。

瑞禾、禾兴、乡玉的鲜食玉米生产线,每小时产能高达2万~3万棒,年产量近5000万棒;良语商贸则拥有一条年加工糯玉米2万余吨的流水线,产出糯玉米糕面、玉米糁、原味糯玉米南瓜、糯玉米方便粥等丰富深加工产品,为产业链稳定运转提供强劲动能。为实现“双十、三地、两增”(双十即辣椒、鲜食玉米、中药材产业链在3年内每条产业链种植规模扩大至10万亩,产值达10亿元以上;三地即打造自治区西部辣椒、鲜食玉米、药材集散地;两增即拉动本地1万人增收,吸引外来务工人员1万人以上增收)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为实现鲜食玉米“双十”目标(10万亩规模、10亿元产值)及建成自治区西部鲜食玉米集散地铺平了道路。

从品种改良到精准种植的全链条优化,推动大佘太玉米大面积单产屡创新高,不仅突破“增产难”瓶颈,更催生了原料供给端的结构性变革——充足且优质的玉米,为加工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这种“量”“质”双升的保障,既让加工企业摆脱原料波动困扰,稳定扩大传统产能;也为产业链向纵深延伸注入强大底气。当田间丰收成果通过高效供应链直抵车间,大佘太玉米产业正从“高产导向”昂首迈向“全链增值”的新阶段。“我镇现有年加工鲜食玉米能力在5000万穗,我们计划在3年内达到年加工1.5亿穗的目标,持续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玉米种植,将大佘太打造成自治区西部最大的鲜食玉米基地。”大佘太镇党委书记王永亮说。

从玉米粒到玉米芯,大佘太镇在玉米产业上持续“接二连三”、延链补链。大佘太镇紧抓乌兰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求,整合上级资金与村民自筹入股共325万元,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玉米芯深加工厂。该厂年回收玉米芯3500吨,通过与饲料厂联合生产、订单收购方式运营,实现产业升级、集体增收、物尽其用。“厂子运行一年,收益可观,村集体纯收入达16.8万元。就等雨季过后,回收新鲜无霉变的玉米芯加工了。”乌兰村党支部书记武东平介绍道。

从田间青穗到舌尖美味,再到玉米芯的循环利用,大佘太镇的黄色玉米全产业链,真正将“佘太糯”的价值“吃干榨尽”。下一步,大佘太镇将依托3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7万亩单产提升工程等核心优势,深挖富硒有机玉米产业潜力,力推“佘太糯”“加农炮玉米”等品牌走向全国。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引导企业突破传统,开发多元产品,助力“山海之畔·多彩佘太”地域品牌做大做强,谱写金色产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