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政协+法院”架起纠纷调解连心桥
发布时间:2025-08-19 09:51:58 通讯员:张文静 文/图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不断扩大纠纷多元化解“朋友圈”,建立“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新时代多元解纷工作持续纵深发展,以高质量调解工作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2024年7月以来,政协委员调解员参与调解案件509件,调解成功427件,成功率达83.89%。

邀请政协委员旁听庭审

搭建调解平台

汇聚“政协+法院”合力

全市两级法院积极与各级政协对接联络,建立工作机制,搭建调解平台,挂牌设立“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实现“政协+法院”调解工作室全覆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政协委员广泛关注的社会治理、行业管理、案件办理问题进行解答,构建起人大监督、民主协商、法治保障多种力量相向而行、同频共振的新格局。建立政协委员“调解人才资源库”,组织151位政协委员参加调解工作培训14次,通过微视频、微板块等方式让广大政协委员深入了解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政策。

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政协委员联系沟通,创立《代表委员联络专刊》,全面展现法院工作动态、重要案件审判情况、司法改革举措,向政协委员发放110余册。开展“代表委员话法院”活动,邀请政协委员观摩庭审、见证执行等活动111批次182人次。临河区法院依托“政协+法院”调解工作室,常态化邀请政协委员与法院法官共同到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维权指引、主题座谈等活动,为居民及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诉前调解等服务,帮助群众降低维权成本、防范风险。

突出三个聚焦

延伸“政协+法院”触角

聚焦强化基层治理,延伸司法服务网。各基层法庭依托巡回审判、法官工作站,推动“政协+法院”多元纠纷化解机制走深走实。杭锦后旗人民法院将司法服务资源力量下沉,在基层法庭挂牌成立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站,与全旗9个镇1个农场的195个村及各村组政协委员建立点对点工作对接机制,创建以法院为主导,以工作站为纽带和平台的全覆盖基层治理网络,实现对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覆盖。

聚焦发挥专业优势,提升调解效能。充分发挥好政协委员大局意识强、群众基础好、社会威望高、专业素质好的优势,逐步提升政协委员调解纠纷能力。根据案件情况和政协委员调解员的领域特长,由法官与政协委员协同配合案件调解,精细化处理各类难案繁案。临河区调解解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杭锦后旗调解解决买卖合同纠纷案,成功入选2025年度上半年“政协+法院”民商事多元化解典型案例。

聚焦地域特色,形成特色调解经验。注重发挥蒙汉双语优势,乌拉特中旗人民法院增设蒙语诉讼服务窗口,配备精通蒙汉双语的法官、书记员,邀请熟悉民族习俗的蒙古族委员参与调解,形成“双语法官+民族委员”联动模式。蒙汉双语的深度运用,让“政协+法院”机制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中更具生命力,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传承了民族文化,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深化工作机制

推动“政协+法院”走深走实

继续完善和细化制度措施。用好“政协+法院”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矛盾和问题隐患的排查、分析和研判,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化解,不断提高政协委员参与法院调解工作的可操作性。

积极落实“多元化”培训指导。通过现场培训、参与旁听案件审理、开展实地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定期向特邀调解员讲解矛盾化解依据、纠纷调处步骤,让政协委员及特邀调解员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法院民商事调解工作中,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不断完善在线工作平台。将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调解室、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深度应用到“政协+法院”调解工作中,全面升级在线多元解纷和智慧诉讼服务,以多元解纷“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法治讲座、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义和好处,积极收集和推广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的示范效应,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