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上,满是著作、报刊、手稿;书柜里,党史专著整齐摆放,书页间夹着各种颜色的便签……记者见到市委党校副教育长、副教授孙涛时,他正在办公室内翻阅《巴彦淖尔党史研究成果选粹》,细细品读河套地区抗战史内容。
孙涛从2012年开始研究河套地区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很少有学者对河套地区抗战史进行研究,很多资料和档案未被发掘和整理。于是,2021年,他将研究重心转向河套地区抗战史。
“巴彦淖尔虽然深居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但在全国的抗战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孙涛说,河套地区是阻敌西进的战斗堡垒,一旦失守,日军极有可能南渡黄河进入伊克昭盟,从北面威胁陕甘宁边区的安全,甚至切断陕甘宁边区—伊克昭盟—河套—蒙古国—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整个敌后战场造成重大的威胁,进而影响到抗战的整体形势。
谈起河套人民如何参与全面抗战,孙涛介绍道:“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河套地区产生了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军、政、民三位一体的全民抗日组织,简称动委会。1939年5月,在五原县旧城晋泰豫商号院内召开绥远省动委会成立大会。随后,五原、临河、安北三县以及所辖区乡都成立了动委会,通过举办民众院校、出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抗战形势,通过创办《动员报》、编排抗日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战政策。为配合部队作战,区乡动委会还对乡民进行编组,按年龄和体力分别组成自卫队、担架队、运输队和儿童团等直接参与作战。河套地区呈现出‘军民齐动员、团结来抗战’的局面。”
孙涛说:“在抗日战争中,河套地区涌现出许多平民英雄,有王大老虎、柴桂生、陈三娘、河宽裕、樊兆、王志忠、赵化南等。特别是陈三娘,在收复五原的战斗中,她用自家的粮食烙了一百多斤烙饼,不畏炮火亲自送往前线。这充分体现了河套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多年来的研究让孙涛深刻感悟到革命精神需要代代相传。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他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30多场宣讲,开设了专题课《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革命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巴彦淖尔光辉的革命斗争历程》。孙涛说:“我们要大力弘扬不怕困难、团结一致、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青少年和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