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生产基地化 品种多元化 种植规范化 加工规模化 销售市场化明安镇打造中药材产业强镇
发布时间:2025-08-11 11:30:51 通讯员:贾甜 常懿 王丞 文/图 编辑:党琦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加强田间管理

这段时间,乌拉特前旗明安镇台梁村种植大户王俊强种植的丹参和甘草长势正旺,紫色的丹参花随风摇曳,绿油油的甘草铺满大地,散发出阵阵药香。

明安镇地处北纬41°的山旱区,地势高、气温低、昼夜温差显著,深厚的土层、肥沃的沙壤土质,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近年来,明安镇紧紧抓住这一优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全力打造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

“我们以前就种玉米、葵花,这几年镇里每年带我们出去考察,引进中药材种植,收入翻番了,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王俊强说。

在明安镇,中药材种植的热潮正蓬勃兴起。目前,大部分村组都积极投身其中,种植品种丰富多样,涵盖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等数十种常见特色中药材。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

在明安镇六份子村的白芍地里,乌拉特前旗茂盛业农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利军正仔细查看苗情。这100亩的白芍,是他去年秋天大胆尝试种植的“新宝贝”。如今,一株株白芍长势茁壮,仿佛在展示着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

2010年,村民贾利军在明安镇六份子村成立乌拉特前旗茂盛业农贸专业合作社,通过“自主种植+合作种植”的方式带动六份子村建设起了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实现了产业化发展。这两年,贾利军积极探索创新,推行黄芪与甘草、白芍、桔梗、红花等其他中药材轮作倒茬的种植方式,不仅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也显著提升。“去年除了黄芪之外还收获了防风,防风效益也挺好,种一亩防风的收益在1500~2000元,比种玉米增收40%~50%。”贾利军说。

贾利军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中药材种植,还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拓展中药材产业的增值空间。2021年,在六份子村,一座占地 25亩的黄芪加工产业园拔地而起。产业园内,1600平方米的冷库和1260平方米的标准化黄芪饮片加工厂一应俱全,集清洗、加工、烘干、包装等功能于一体。2024年4月,茂盛业农贸专业合作社与内蒙古天衡制药有限公司联手,实现了黄芪的产地趁鲜加工。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大幅提高了黄芪的附加值,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家门口增收致富。

数据显示,明安黄芪甲苷含量达0.095%、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0.048%,均超出国家标准。经过十年深耕细作,明安黄芪品牌效应持续放大,荣誉接踵而至:2019年入选“全国名优特农产品”,2020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2年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如今,来自安徽、河北、重庆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曾经“养在深闺”的明安黄芪,已然成为中药材市场的“香饽饽”,也吸引了众多医药企业的目光。

内蒙古聚能药业有限公司就是被明安镇中药材产业吸引而来的企业之一。公司负责人商志彪表示:“这边土质好,温差好,适合丹参药材的生长。原来种植的药材就比较多,老百姓认可度高,我们得到了旗、镇两级政府的支持,感觉在这个地方发展是非常有前途的。”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聚能药业作为入驻明安镇的重点企业,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企业与当地种植户签订了种植收购合同,采用“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优质的种苗、先进的技术指导以及稳定的销售渠道。在该公司的带动下,今年明安镇丹参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产业发展规模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明安镇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围绕“生产基地化、品种多元化、种植规范化、加工规模化、销售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持续优化区域布局与品种结构,逐步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之路。在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带动、政府大力扶持下,明安镇的中药材产业正以规模化筑牢发展根基,以标准化提升产品品质,以品牌化拓展市场空间,向着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