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黄河湾步行街,霓虹璀璨夜市喧,喷泉游船映笑颜,一场文旅交融的文化盛宴如约而至。8月9日,“北疆拾遗 生生不息”2025年内蒙古非遗购物月暨第二十二届河套文化艺术节在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启幕。
自2003年首届河套文化艺术节开办,历经二十一届,从传统歌舞到现代戏剧,从非遗展示到文创市集,河套文化艺术节活动形式不断拓展,内容日益丰富,不仅是文化盛会,更是我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路上的生动实践。
非遗生辉
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
从早期的小戏小品专场到如今的“非遗全景式绽放”,河套文化艺术节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从未停步。2022年第十九届河套文化艺术节上,原创小品《芦苇画梦》以非遗技艺为切口,讲述手艺人坚守的故事;2023年第二十届河套文化艺术节上,原创舞蹈《月上河套川》以舞蹈形式展示河套人在八百里河套川勤劳生活的场景;2024年第二十一届河套文化艺术节上,“渡·阴山”自驾游活动将河套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串联成线……这些作品与活动,如同颗颗珍珠,串起了河套文化的“艺术项链”。
今年的河套文化艺术节更将“创新”推向新高度:非遗不再是静态展陈,而是以“六维体验”立体呈现——8个非遗展示区涵盖文创市集、医药夜市、技艺体验等,让观众“可看、可品、可做、可学”;“四展联动”中,“飞马奖”非遗工艺美术展、“影记北疆”摄影展、乌梁素海芦苇画主题展等,借助艺术语言诠释非遗之美;非遗服饰秀、花车巡游等“动态秀场”则让传统技艺在街头巷尾焕发生机。8月9日开幕当天的非遗寻迹秀,将传统服饰融入现代时尚走秀,游客漫步在黄河湾,便能亲身体验到北疆文化的魅力。
多元形式
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河套文化艺术节始终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台上的专业演员、台下的普通市民、非遗展示的手艺人、广场舞大赛中挥汗的阿姨……河套文化艺术节已经从“少数人的舞台”变为“所有人的节日”,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乌兰牧骑的“红色基因”始终是舞台上的一抹亮色。从2022年第十九届河套文化艺术节的“全市乌兰牧骑专场”,到2023年第二十届河套文化艺术节的“跨区域展演”,再到今年主会场的乌兰牧骑情景歌舞、各旗县分会场的特色专场,这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用《美丽家园》《奔腾的白骏马》等作品将党的声音、草原的风情、群众的心声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市民张先生说:“乌兰牧骑的演出就像‘流动的文化餐车’,我们是真心喜欢。”
群众性赛事则是另一道动人的风景。全市首届舞蹈大赛总决赛、第十一届广场舞大赛、西部民歌会……这些活动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让广场上的舞者、田埂边的歌手、社区里的非遗手艺人都成为主角。2024年河套文化艺术节期间,一位参加广场舞大赛的阿姨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文化’离咱老百姓远,现在跳跳舞、唱唱歌,才发现咱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文旅融合
河套文化的新发展
河套文化艺术节不仅是文化的“展示窗”,更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区域协作的“连心桥”。
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河套文化艺术节从“一地热闹”变为“全面升温”。2024年河套文化艺术节期间,全国各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共赴“文化之约”,“渡·阴山”自驾游活动串联起乌梁素海、乌拉山等景点,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30%;2023年的无人机灯光秀与线上直播,吸引1500余万人次观看,让“河套文化”触达全国网友。今年同步开启非遗购物月,860余幅非遗作品、3大类展览、6项非遗市集,让游客“看演出、买手作、尝美食”,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消费动能。
区域协作的深化,让河套文化艺术节从“一地独唱”转为“多地合唱”。2024年的“20省市文化馆合作联盟”,搭建起了长期交流的平台;今年的陕蒙晋非遗节目展演、文化馆联盟交流活动,进一步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多元文化在巴彦淖尔交汇融合。
接下来,河套文化艺术节将继续秉持传承与创新之力,融合多元文化,承载市民热望,向着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未来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