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一场聚焦深入挖掘、研究、传承与发展河套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临河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建言献策。这场学术交流活动,既是对河套文化的推动创新,又是传承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生动实践。
鲜明的观点、前沿的理念,高质量的讲座交流碰撞出智慧的光芒。
“在北疆文化建设背景下,河套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河套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已融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各个方面。比如通过打造文化地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特色文旅活动等,可以让河套文化从书本里、研究所里走出来,成为老百姓能触摸到、感受到的东西,既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巴彦淖尔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动力,这也是河套文化研究能持续走深走实的重要体现。”宁夏大学教授陈育宁说。
对于河套文化来说,西夏文化的发展经验有哪些可借鉴之处?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对此作了细致介绍。他说,研究河套文化,一方面,可以沿着“水利是河套文化的命脉”这条脉络深挖,把不同历史时期水利技术的传承、各民族共同参与治水的故事梳理清楚,这不仅能凸显河套“塞上江南”的历史逻辑,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生产实践中的凝聚过程;另一方面,西夏陵申遗成功所展现的“交流价值”,对河套文化的传播与活化尤其有启发。巴彦淖尔可以借鉴西夏陵“以物证史、以史显魂”的思路,通过建设主题博物馆、打造文化遗址公园、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方式,让河套文化的交融特质更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河套文化的发展,可以深挖不同农耕形态(灌溉与旱作)、农耕与游牧在技术、习俗、资源利用上的互补共生,把这种多元一体的生产智慧讲透,让河套成为解读中国北方农牧文明交融的‘活标本’。打破地域壁垒,以巴彦淖尔为核心,联合宁夏、周边地区学界、文化界,共同梳理历史上的文化脉络;以《河套文化概论》为基础,把文化元素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载体,比如从灌溉文化提炼‘治水智慧’,融入中小学乡土教育,从农牧交融的饮食、民俗中开发文创产品、特色体验项目,结合二黄河的民间记忆,打造接地气的文化IP,让河套文化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旅体验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从历史中梳理各民族共同开发河套、守护家园的故事,用鲜活案例诠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特质。这既是河套文化的价值所在,也能让它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找到定位,成为丰富北疆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支点。”杜建录说。
“巴彦淖尔作为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交融之地,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历史系主任王朝海认为,河套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也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性,再加上当地的重视,能让这项研究稳步走向系统化、专业化。
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升华,河套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延伸。
“河套文化这座‘富矿’值得持续深耕,能为它的研究贡献力量,既是责任也是荣幸。接下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钻研,希望能有扎实的研究成果。”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浣说,这种鲜活的文化基因,特别适合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无论是水利史上各族群众共同治水的壮举,还是商贸往来中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这些故事不仅能展现河套的历史厚度,更能传递出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河套,让这份文化基因在传播中焕发新的活力。
作为一名河套文化研究学者,宁波财经学院副教授刘勇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我主要研究的是河套水利文化,在这个领域已钻研十多年,撰写了相关专著,发表了一些论文。我计划通过合作等形式,进一步完善研究队伍,增强团队实力,推出更多河套水利文化研究成果。”刘勇说。
“我们需要通过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来推动河套文化的活态传承。我会把河套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对河套文化有一个新的认知。”说到今后的教学,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闫黎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河套文化建设,为自治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增光添彩。下一步,我市将深入挖掘、研究、传承、发展河套文化,大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巴彦淖尔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