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乌拉特中旗的教师们放弃休息时间,以满腔热忱投入专业提升学习中。来自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通过多会场联动形式,依托“四个一”工程(听一堂常态课、做一次深度评课、开一场学科讲座、建一组结对机制),精准对接乌拉特中旗教育需求,开展高规格教师培训。
活动累计呈现“雁阵工程”青雁和雏雁教师示范课44节,组织各学科专题研讨14场,丰台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及教研员授课3节,全旗18位校(园)长、200余位班主任及760余位一线教师参加培训。这既是两地深化教育协作的生动实践,也为乌拉特中旗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蓄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更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乌拉特中旗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持续发力、精准施策,不断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以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撑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青年教师特色课展示
今年,乌拉特中旗与丰台区开展“雁阵工程”教师培育战略合作,28名中小学教师赴丰台跟岗学习。从年初签订协议到3月首批教师启程,乌拉特中旗以“头雁领航、成雁助航、青雁护航、雏雁续航”的梯次培养模式,为区域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京蒙携手搭建共育平台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合作,更是两地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在“雁阵工程”签约仪式上,乌拉特中旗教育局局长杨智的话语掷地有声。此次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战略合作,源于双方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共识。丰台分院的“四春计划”与乌拉特中旗的“雁阵工程”理念高度契合,为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协议,两地构建起“委托培训+双向交流”的合作机制。丰台区每学期派驻教研员到乌拉特中旗开展听评课诊断,乌拉特中旗则按需求选派教师赴丰台名校跟岗。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也打破了时空限制,丰台区的大型专题活动、线上直播课程向乌拉特中旗教师开放,专家对名师工作室的指导每学期至少一次。这种“按需定制”的合作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千里,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加入让培训体系更加完善,其开发的网络课程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家精神、课程改革等模块,30学时的个性化选学内容,搭配丰台区每年不少于4次的线上专题活动,形成“集中培训+网络学习+校本实践”的三维成长空间。
分层培育激活队伍活力
“雁阵工程”的核心在于精准施策。乌拉特中旗将教师群体划分为“头雁”“成雁”“青雁”“雏雁”四个层级,构建起从新教师到教育家型教师的完整培养链条。
50名“头雁”教师是领航者。今年3月,他们走进丰台区优质学校,在跟岗中学习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在丰台八中,“自然情趣”主题单元教学让教师们深受启发;钱学森中学的科技教育特色,为学科融合提供新思路。返岗后,他们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课题研究,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将前沿理念转化为本土实践。
60名“成雁”教师以赛促学。在丰台区的跟岗中,他们与当地教师开展“同课异构”,在模拟教学大赛中打磨教学方案。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在赛后表示:“丰台区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我重新思考教学本质。”这种实践—反思—提升的模式,让成熟教师突破职业瓶颈。
100名“青雁”教师扎根校本研修。每月一次的工作室活动中,他们围绕新课标开展课例研究。在丰台区专家的线上指导下,青年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开发出一批特色课例。
而90名“雏雁”教师则通过岗前培训、导师帮带,快速掌握教学常规,扣好职业第一粒扣子。
协同推进结出丰硕成果
“雁阵工程”的实施,让乌拉特中旗教育事业焕发新活力。在学前教育领域,20名幼儿园管理者赴丰台跟岗后,将“自主游戏”理念本土化。旗第二幼儿园改造户外活动场地,用本土材料搭建游戏区;旗第五幼儿园推行“观察—支持—反思”教学模式,幼儿自主探究能力显著提升。
中小学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初中语文教师借鉴丰台“单元整体教学”经验,开发出“草原文化”主题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运用“核心问题引领”教学法,让课堂更具思辨性。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学质量监测中,参与培训的学校学科平均分较去年同期提升12%。
此外,“头雁”教师带动30个工作室,“成雁”与“青雁”“雏雁”结对,形成“1+N”辐射网络。丰台区专家的线下指导和线上答疑,让教师职业发展有了持续动力。一位乡村教师在培训总结中写道:“从‘独自摸索’到‘抱团成长’,‘雁阵工程’让我们不再孤单。”
筑梦教育共谱发展新篇
教育协作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而是共同成长。”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院长钟灵的话道出合作真谛。“雁阵工程”实施半年来,两地已形成稳定的协作机制,6所丰台名校与乌拉特中旗学校建立对口关系;12名教研员深入学校指导;300余名教师参与线上培训。
如今,随着乌拉特中旗合作办学工作初见成效,草原上的教育新雁阵也已振翅起航。从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到中小学的课堂改革,从教师的专业提升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雁阵工程”正以燎原之势,书写着京蒙教育协作的新篇章,这不仅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更是乌拉特中旗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