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理论 >  理论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7-28 10:06:43 ​作者:梁丽华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核心提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磴口县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讲清楚“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更大功夫,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新时代全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形传神——深化“有形”工作

“有形”就必须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深化“有形”工作就必须把制度化、体系化的工作做深做实,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规可守。

整体谋篇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格局。磴口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健全完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督导检查和评价激励等机制,不断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先后制定印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磴口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磴口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345工作法实施方案》《磴口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编制《磴口县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规划(2024—2027年)》,打造“一线一路一园、三工程、三区、四基地”的总体布局。

齐抓共管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构建县、镇、村三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组织架构,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党组织的向心力不断凝聚,基层治理水平有效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全县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创新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活动。创新平台和载体,通过举办图片展、成就展、知识竞赛、文艺表演活动,推进宣传教育突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使特色活动深入持久。集聚磴口特色资源,精心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将鸡鹿塞、阴山岩刻、兵团博物馆等体现民族团结人文历史的景点纳入全市自驾游路线。以河套文化载体开展经常性的民族融合文化活动,举办蒙古族那达慕、回族舞蹈表演、汉族体操展演和乌兰牧骑活动等系列活动,增进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培育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常态化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以感铸魂——丰富“有感”工作

“有感”就必须能够引起同感和共鸣,民族工作要有力度、深度,更要有温度,用心、用力,更要用情,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嵌入心灵、融入血液、注入灵魂。

形成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明确教育的范围和对象,明确全体公民都应是教育的对象,健全常态化大众化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分层分类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全覆盖,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积极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讲清楚“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入心入脑。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浸润。在方式方法上坚持润物无声,聚焦各族群众工作学习、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营造社会氛围,提升认知认同、强化体验感悟,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群体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围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主题广泛深入开展“十个一”创建工程。编创一台情境剧《沙枣花开的地方》,弘扬治沙精神,升华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新内涵;同唱《我的家乡河套源》这首歌,共谱同心曲,唱出各族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美好情怀;依托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拓展中华文化、黄河文化的宣传渠道,体现“共饮黄河水同为一家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厚重意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植入心中、融入血液、注入灵魂。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共同富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向绿水青山要效益,在生态保护中谋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带领各族群众发展产业治沙,通过“产业+治沙”模式筑牢绿色屏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最大增量,切实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有机种植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中草药材等产业蓬勃兴起,打造出“防沙治沙+沙产业”的沙漠样本。全面挖掘升华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2024年3月30日,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治沙群体被授予“北疆楷模”称号。

以实求效——紧抓“有效”工作

“有效”就是要有质量、有结果,要注重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把紧要工作和解决具有风险隐患问题落实到位,把各项制度和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推动党的民族工作从制度优势、经验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变。

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把实施好“三项计划”作为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基层网格优势,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全覆盖,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新环境,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新搭建服务群众平台,着力打造“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在社区打造石榴籽大讲堂、石榴籽读书角等,成立组建居家养老、社区治安、爱心帮扶等石榴籽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就业创业交流培训,引导联合创业、互嵌发展。用“微服务”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示范效应。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在创建内涵、创建形式、创建平台等方面深入挖掘各示范单位的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把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举措进一步扩大宣传并形成共享机制,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价值引导、教育激励、凝聚共识上发挥实效。目前,磴口县有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个、模范个人8名;有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9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2个;有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处,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处。

定期开展涉民族因素政治领域风险研判,切实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加强应急处突预案体系、力量建设和实战演练,坚决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未发阶段。磴口县坚持聚焦依法治理,织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一张网。全面开展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宣传与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相结合,实现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依托社区两委矛盾调解、法治理论宣传、社会志愿者队伍作用,强化第一线思维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完善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举措,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织密保护网。坚持底线思维,健全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管控,建立网上预警、监测、管控、处置全链条机制,坚决守护意识形态安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日日做功,久久为功,也需要多方协力,协同推进。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从基层做起、从民心做起、从社会最小单元做起,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作者单位为磴口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