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现场
随着最后一道沥青摊铺完成,临河区新华街(团结路—丰州路段)市政管网改造工程于近日正式完工,道路恢复通车。这条承载着临河城区东西向交通重任的“黄金纽带”,历经3个多月工期,以平坦的路面、完善的管网、安全的设施,重新串联起沿线商业、学校与居民区。
这是临河区“城市更新”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临河区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集中力量推进11条道路管网改造工程,累计完成道路改造7.32公里,用地下管网的“强筋健骨”,托起地上“民生大道”的幸福温度。
“老大难”变“新动能”。作为连接城市核心功能区的“动脉”,临河多条主干道因建设年代久远,地下管网早已“力不从心”:新华街金川大道以东区域管网老化、管径偏小,雨污合流问题突出;胜利路作为南北交通要道,部分路段管网支撑力不足,数次出现路面塌陷;永强街(景晨花园段)更因早期建设标准低,路灯缺失、雨后积水,不能满足群众日常生活与出行需求。
管网是城市的地下生命,管网老化不仅影响通行,更会带来安全隐患。今年的改造工程,核心就是“治根”——针对给水、雨水、污水、中水四类管网系统更新,重点解决雨污合流、承载不足等“老大难”,同步提升道路通行功能。以新华街为例,改造后不仅路面变得更加平坦,地下管网综合承载力更是提升30%以上,路面塌陷风险大幅降低;胜利路则通过雨污分流改造,沿线生活、商业区域的排水效率提升40%;170米长的永强街完成了沥青路面重铺、雨污水管铺设的“小而精”升级,彻底告别“积水潭”历史。
“等得值”变“过得好”。道路改造,最牵动的是市民的日常。施工期间,如何平衡“进度”与“民生”?临河区给出了答案——“挂图作战”抢工期。所有项目倒排工期表,关键节点“每日一调度”。如开源路(河套大街—汇丰街段)原计划7月19日通车,通过“主辅分离、分段施工”策略,优先保障主路通行,最终提前20天实现沥青铺设;五一街(团结路—丰州路段)更以“白加黑”施工模式,提前半个月完工,让953米的“烦心路”变身“舒心路”。施工方还创新采用“错峰作业”,避开早晚高峰;对商铺集中区域,安排专人协调临时通行;丰州路(曙光街—沃野街段)改造时,同步启用地下通道分流,每日疏导2000台次车辆,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干扰。这些努力,换来了市民的理解与点赞。
“短期改”变“长期优”。随着新华街、曙光东街、丰州路等多条道路陆续通车,临河区的“城市更新”效应正持续释放。新华街、胜利路等主次干道的改造,优化了城区“三横三纵”路网结构;丰州路的贯通优化了高铁站核心区的路网结构,有效疏解了站前交通压力,增强了枢纽集散能力,畅通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所有改造路段均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因管网老化引发的路面塌陷风险下降,城市“地下脉络”更健康。从小区内部的永强街到商业密集的五一街,改造覆盖了“大交通”与“小街巷”,直接惠及周边居民,“出门平坦、排水顺畅”成了最实在的幸福。
“当下改”变“长久立”。道路改造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城市品质提升的起点。笔者了解到改造工程收尾后,将同步启动人行道翻新、绿化景观提升、智能交通设施完善等“后半篇文章”。未来,临河区还将继续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系统推进全区老旧管网排查,完成道路管网升级,让地下“生命线”更坚韧,让地上“幸福路”更通畅。
从“绕路烦”到“通行畅”,从“管网旧”到“根基牢”,临河区用一场场“看不见”的地下改造,书写着“看得见”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