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新闻
“新中有你”丨新质生产力赋能 中国小草奏响治沙进行曲
发布时间:2025-07-16 21:39:48 编辑:白锦涛 来源:央广网

连日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阿都呼都嘎嘎查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三北”工程退化草原修复项目施工如火如荼:数台无人“种子绳”播种机器人往来穿梭,在AI辅助算法的帮助下自动规划铺设作业路径,开工、布绳、覆土、镇压、养护一体化有序推进。

“种子绳”由蒙草集团研发,这种融合保水剂、微生物菌肥的创新产品,能节水90%、省种60%,出苗率提升20%,解决了沙漠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低,种子成活困难的难题。

种子包和种子绳产品(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一种解决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堵点和难点的能力。创新产品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种子绳’等系列产品就是最具象化的体现。”蒙草集团副总裁陈睿珏告诉记者。

蒙草集团以优质乡土草种为核心,研发种子绳、种子包、种子杯、种子块等“一地一方”定制化创新产品,在降低用种、用水、用料等成本方面表现出色,从源头上保障了低耗、高效、节约的生态修复。

一系列“种子产品”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三北”工程核心区“协同作战”,破解“年年补,年年种”导致的成本高难题。

其中,种子包可使修复区植被盖度提升35%,多年生植物占比提升40%,草原固碳能力大幅提升;种子杯保证根系正常呼吸,还能自然降解,具有保水、保肥、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相比传统人工种植方式成活率提高30%。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2025年,“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进入第三年。2023年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2025年计划完成防沙治沙2000万亩以上。

蒙草种质资源库长期库,最长可存储种子50年到100年(央广网发 蒙草集团供图)

走进蒙草集团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6.5万份种质资源、17万份标本和165万份土壤样本构成了一座生态“基因库”。这里保存着295种驯化改良的乡土植物,其中25个品种入选国家“三北”工程良种推荐目录。

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六万亩羊草基地(央广网发 蒙草集团供图)

近年来,蒙草集团科研团队扎根阿拉善荒漠、巴彦淖尔盐碱地、呼伦贝尔草原、乌拉盖草原等北方重要生态区,建立了18个专项种业研究所,采集驯化耐旱、耐风沙、抗逆性强的荒漠植物种质资源,形成了优质草种选育技术体系。同时,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建成28万亩良种繁育及饲草基地,可保障600万到800万亩生态修复任务,为“三北”攻坚提供种源保障。

“选育的锡林郭勒型华北驼绒藜、巴尔虎羊草、蒙农杂种冰草、哈素海野大麦等优质乡土草种,抗逆性强、种子产量高、覆盖度大,已经成为防沙治沙‘主力军’。”陈睿珏介绍。

同时,蒙草生态瞄准“三北”工程区的痛点,通过自研、改造、引进等多种方式,创新1270余台踏勘、动力、耕整、播种、养护、数字化监管等机械设备,推广应用“机械压沙”新技术新模式,实现全流程自有机械化作业,打造荒漠化治理机械体系。

种子绳播种机器人正在进行生态治理作业(央广网发 蒙草集团供图)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核心区域,蒙草生态应用智能机械装备治沙,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了20至30倍。利用多钻头灌木打孔机代替人工打孔,能在10秒内完成一棵树的种植,效率是人工作业的10倍;“种子绳”播种机器人作业有效避免种子漂移、虫噬,降低人工操作成本,亩均成本仅为传统农机的十分之一。

“科技治沙是一条必由之路。我们团队以草种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种、技、机’产业进行全链创新,统筹增绿、治沙、治草、治水等综合治理,助力荒漠化精准防治与绿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蒙草集团创始人王召明表示。

在这场人与沙的持久战中,这颗中国小草正依托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奏响新时代防沙治沙的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