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科技“突围”的“中流砥柱”。今年以来,我市以“科技助企”为着力点,聚焦企业需求靶向施策,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项目牵引、平台支撑、人才赋能、金融协同等举措,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强基固本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乌拉特后旗飞尚铜业车间,新投产的二次尾渣渣浆分离机正高效运转。这项与中南大学合作的专利技术,使铅锌综合回收率提升至70%,年增收超6000万元。“以前每吨尾渣的处理成本为200元,现在每吨尾渣反而能创收160元。”飞尚铜业技术中心主任奚志东说。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需求靶向牵引,通过摸排技术需求清单、建立项目储备库,精准对接企业创新痛点,实现“科研选题从企业中来、成果转化到产业中去”。
科技项目精准蓄能。围绕科技“突围”工程和重点产业链布局,建立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征集项目103项,首轮筛选入库69项。发布2025年度巴彦淖尔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设置“科技创新驱动项目”“青年人才科研项目”“县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3大类,明确技术攻关方向。
技术需求精准对接。组织中南大学11位教授专家赴乌拉特后旗多家能源企业开展矿山冶金固废综合利用专题对接活动,专家与企业负责人在采矿、选矿、智能提高综合回收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为企业带去先进的技术思路和实用的技术方法。发布“科技助企”技术需求汇总表,摸排征集企业各类技术需求75项。
科技服务效能升级。与内蒙古科技查新中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杂志编辑部达成战略合作,通过科技查新咨询、学术成果传播等核心服务升级,为本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支撑+成果转化”双驱动支持,助力区域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协同联动
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用微生物菌群作“天然剪刀”,精准剪断毛发,提高脱毛效率;通过低温酶解,精准提取高纯度胶原蛋白肽;把羊皮里的营养“挖掘”出来,让羊皮从“边角料”逆袭成“健康新宠”……在校企联合的产学研机制下,内蒙古蒙元宽食品有限公司突破了羊皮食品化技术壁垒,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强化政府搭台作用,以校企合作破除区域资源短板,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开展食品加工领域成果对接活动。与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科技成果发布暨对接活动,湖南农业大学发布科技成果5项,我市6家企业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签订科技合作协议9项共计600万元;在江南大学举办2025年第14期“蒙科聚”专题发布会(江南大学专场),江南大学发布重点科技成果8项,我市企业提出技术需求18项、签订协议3项;在临河区举办2025年第2期“蒙科聚”重大成果发布会(羊皮食品化领域),四川大学、江南大学和蒙元宽团队发布核心成果5项。
加强矿山冶金领域产学研合作。在中南大学开展“蒙科聚”矿山冶金产业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我市4家企业现场发布冶金废弃物处理、贵金属提取等技术需求10项,与中南大学教授团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在乌拉特后旗举办2025年第22期“蒙科聚”专题发布会(中南大学矿山冶金专场),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巴彦淖尔中心在会上正式挂牌,中南大学集中发布矿山冶金领域科技成果14项,并与我市签订创新联合体协议2项。
打造智慧农机领域企业与高校成果对接通道。在巴彦淖尔技师学院举办江苏大学智慧农机科技成果专场,发布“智能感知+农艺融合”关键技术成果8项,签订产学研协议5项共计350万元,企业发布技术需求16项。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与巴彦淖尔技师学院签订“智能农机装备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建设合作协议”。通过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不断打通科技成果向产业赋能“最后一公里”。
政策赋能
破解企业创新难题
近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优惠政策”为主题开展了专题培训。培训围绕“科技兴蒙30条”、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要点进行了详细解读,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对政策申报流程、优惠细则及实操问题进行了讲解,助力企业用足用好创新扶持政策,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强化双轮驱动赋能,以“政策巡回培训+入企辅导”推动惠企红利直达快享,以“科技+金融”组合拳破解资金瓶颈,为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动能。
开展“蒙科聚”科技创新政策巡回培训7场,覆盖7个旗县区319家企业、519人次,系统解读科技创新惠企政策及金融扶持措施。开展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助企行动,已在杭锦后旗等5个旗县区举办培训5场。精准辅导企业规范建立研发台账,匹配自治区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
积极构建政银企协同机制,精准破解科技企业研发资金瓶颈。强化需求摸排,对科技企业融资需求进行摸底。深化银企对接,推动中国农业银行巴彦淖尔分行为77家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融资24057.5万元。
举办第三期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培训班,培育初级技术经纪人114人,推动技术转移服务覆盖企业50余家。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开展科技型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培训,覆盖120家企业210名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研发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