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4年“诚信之星”名单,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的蒙古族牧民阿迪雅位列其中。这位曾用162块红砖在草原拼出“中国”二字的护边员,以四十载风霜巡边路,为“诚信”二字刻下重若千钧的边疆注脚。
五星红旗在劲风中猎猎作响。(资料图)
盛夏的达茂旗草原碧绿连天,7月4日,在草原深处的一座普通院落中,五星红旗在劲风中猎猎作响——这是阿迪雅家坚持了17年的庄严仪式。2009年,一位迷路者的感叹触动了阿迪雅:“草原太大,没有标识,真不知走到哪了。”几天后,他毅然立起旗杆,并道出朴素心愿:“升起五星红旗,人们就会知道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更震撼的“中国”标识出现在他家西侧草坡上。仅有2年教育经历的阿迪雅,耗时数年收集牧民废弃房屋的162块红砖,在向阳坡上拼出巨幅“中国”二字。为不让色彩褪去,他定期为砖块刷上红漆。晨曦初露时,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中国”二字,成为边境线上最炽热的信仰宣言。
五星红旗在劲风中猎猎作响。(资料图)
阿迪雅的守边史诗始于1984年。退伍返乡的他面对连长嘱托,郑重承诺:“离开部队还会继续守护祖国边疆”。彼时满都拉边境人烟稀少,偷渡、越界事件频发。他携妻子娜仁其其格定居边疆,开启“放牧即巡边”的生活。
在平均每7平方公里一户的荒凉边境,阿迪雅自制“巡边地图”,标记每一处界碑。手机信号断绝的荒漠中,他靠干粮与雪水穿越暴风雪;为追踪可疑足迹,曾独自骑行几十公里报警。边防官兵感慨:“有阿迪雅在,边境就多一双眼睛”。
军民联防护边。(资料图)
2003年冬夜,边境发现可疑灯光闪烁。他关掉摩托车灯潜入雪原追踪,直到双腿冻僵失去知觉,仍紧盯目标直至部队合围。这样的险境在40年里已成常态:曾为报警抛下自家羊群,帮牧民找回23匹良驹;也曾识破诱拐青年的境外人员,协助军警地毯式驱逐。10万公里巡边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半;300余条预警信息、100多次联合巡防、数十起案件破获——这位“草根卫士”用脚步织就北疆安全网。
作为五届连任的嘎查党支部书记,阿迪雅将守护升华为信仰传承。他家搭建的“红色蒙古包”成为草原上的精神灯塔,定期组织5名党员学习政策。他拄着拐杖走包串户,讲解惠民政策与草原保护,引导党员带头禁牧。
“放牧即巡边”的生活。(资料图)
妻子娜仁其其格的风湿病需双拐支撑,却始终默默相伴。当儿子劝老两口进城养老,她坚定回绝:“我们在这儿生活大半辈子了,哪能说走就走?”这份执着最终唤回远方的游子:留学日本6年的长子宾巴与在上海工作8年的次子阿迪立,相继返乡成为父母的“巡边拐杖”。
更令人动容的是守边理念的星火燎原。在阿迪雅带动下,牧民们练就“火眼金睛”,放牧时自发观察边境异动。达茂旗护边员队伍日益壮大,在4200公里北疆线上筑起“民心长城”。
练就“火眼金睛”。(资料图)
7月2日的央视荧屏上,阿迪雅佩戴“诚信之星”奖章的身影照亮无数观众。这项荣誉是他半生坚守的最新见证——此前他已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等数十项荣誉,家庭更荣膺“全国文明家庭”。
面对镜头,这位63岁的老兵依然谦逊:“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有了荣誉,更要一如既往守好边疆。”此刻院中的五星红旗正与草坡上的红砖“中国”遥相呼应,长子宾巴的话语则昭示着未来:“守边不能用年头计算,而是两代人、三代人直到世世代代!”
草原深处的162块红砖鲜亮如初。(资料图)
风掠过哈赤山760号界碑,阿迪雅与两个儿子的身影在边境线上渐次拉长。40年前他用青春许下的诺言,如今已化作三代人共同丈量的巡边路。当“诚信之星”奖章在蒙古袍上闪耀,草原深处的162块红砖依然鲜亮如初——它们与蜿蜒10万公里的足迹共同昭示:最重的承诺,从不需要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