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丨磴口县:借光治沙 铺就生态惠民路
发布时间:2025-06-17 10:14:28 通讯员:甄妮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磴口县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产业融合、农工一体等多维度举措,成功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磴口县深刻认识到沙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科学保护和利用沙漠资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与生态修复的关系。其中,“借光治沙”成为当地生态治理的一大亮点。

自实施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以来,磴口县沙漠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过去的不足5%提高到了目前的30%以上。这一显著变化得益于光伏板下适宜的微环境,光伏板遮挡了部分阳光,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同时降低了风速,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磴口县过去每年平均30余次的沙尘天气,如今已降至10次以内。空气质量显著改善,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的融合发展,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还推动了产业效益的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磴口县新能源(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36万千瓦。通过光伏发电,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清洁能源,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沙漠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成果丰硕

磴口县按照“光伏风电+生态治理”项目建设目标,积极推进光伏发电设施建设,有力推动了沙漠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在产业治沙与光伏风电建设协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光伏板的建设对沙漠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光伏电站建设区域内,土壤湿度较周边地区提高了15%~20%,促进了植被的快速恢复和生长,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提升。同时,风电项目的建设避免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光伏发电项目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绿色、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

磴口县积极开展本地灌木育苗工作,繁育梭梭、四翅槟藜等沙生抗旱苗木1650亩,提供优质苗木8500万株,充分利用本地麦草、芦苇等材料,收购储藏压沙材料5000吨,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在光伏板下接种肉苁蓉15万亩,年产鲜品苁蓉760吨,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已开发8个系列42个单品,年产值约2300万元,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农工一体扶农发展成果斐然

磴口县始终坚守光伏风电产业发展为农、惠农的宗旨,建立起多主体联合、利益深度渗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起沙漠保护发展的新机制与利益共同体,为县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磴口县通过组建农牧民施工队、劳务合作社等方式,实现了“以工代赈,联农带农”。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累计带动3000余人次参与其中,人均增收1.8万元,让产业治沙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农牧民,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磴口县立足沙漠地区实际,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产业。积极推进沙葱、肉苁蓉等特色作物种植,同时,鼓励发展养殖产业。特色林下经济面积持续扩大,养殖规模日益壮大,努力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这些特色产业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参与特色林下经济产业的农牧民年均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磴口县通过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农工一体等多维度举措,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未来,磴口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