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新闻
智汇草原·筑梦北疆 | 从“移植”到“扎根”:“组团式”帮扶在化德浇灌出三棵“树”
发布时间:2025-05-17 13:16:38 编辑:赵彤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央广网乌兰察布5月16日消息(记者刘晓祺)走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专家公寓,冰箱、饮水机、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善的生活设施与温馨的生活环境,让来自北京、呼和浩特等地的专家人才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温暖。2022年,中组部启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以来,来自医疗、教育、科技领域人才“组团”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围绕医疗强基、教育提质、科技兴农三大领域精准发力,让这座塞北小城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跑出加速度,谱写着京蒙协作的时代新篇。

化德县专家公寓(央广网发 化德县委组织部供图)

医疗帮扶:加固县域健康防线

在化德县人民医院会议室内,院长李彦军正带领团队进行“现代微创技术运用妇科诊疗”的研讨。这位来自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的专家,以“全科式”帮扶理念推动医疗体系革新。“虽然现在分娩量减少了,但我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守护都不能有丝毫松懈。”李彦军同志经常这样叮嘱团队。在帮扶期间,她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宫腔镜手术、妇科腹腔镜手术等对于当地来说难度较大的手术。通过“手把手”带教,为化德县培养出能独立开展宫腔镜微创手术的医疗团队,让这项惠民技术真正扎根高原。

李彦军正带领团队进行医学研讨(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李彦军在帮扶期间,累计完成多学科会诊(MDT)23人次、院内会诊769人次、远程会诊180人次,指导完成大型手术490台(次);开展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支气管镜检查及镜下治疗、急诊胃镜下止血、超声引导下疼痛治疗、肠梗阻中医药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14项,累计诊疗患者11000人次;组建9个跟师学徒对子、收徒23人,累计开展授课54次、培训1700余人次……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组团式”帮扶工作队的夜以继日辛勤付出,让化德县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教育振兴:打造草原教育新高地

在化德一中校园里,校长路育才正在高三教室旁听课程。来到化德县后,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副校长路育才将首都教育理念深植草原,推动建立“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机制,开展18次跨区域联合教研,880人次教师参与专业重塑。在他的主导下,学校构建起“基础+特色”课程体系,开设日语、俄语选修课,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汤朝晖到补龙湾村进行家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22年7月,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原党总支书记汤朝晖,选择将她职业生涯的最后三年留在内蒙古。52岁的汤朝晖参加了中组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积极推动化德职业中学与北京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开发现代农牧业实训课程,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储备技术人才。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汤朝晖的“教育蓝图”在化德大地上徐徐展开。

“青蓝工程”让师徒结对工作稳步推进;特色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渠道;护理、工美、汽修三个优质特色专业中实现教学方式变革……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下,前沿的教学理念深度“移植”至这片草原腹地,课程体系的革新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

科技兴农:激活产业造血功能

化德县矿产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矿物的高值化利用技术缺失,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王琦通过在多种作物上示范试验,以“人工智能+微生物”的创新模式,将化德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为边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树立了“科技特派员+”的示范样板。

王琦教授在实验室观测微生物数据(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兰晶多微稀土矿物质肥研发成功,院士工作站落地生根;多羔肉羊杂交改良覆盖全县23个合作社,带动周边50余户农民就业和增收;“种草养畜”模式推广面积达万亩,青贮玉米单产提高25%。这些变化背后,是46个马铃薯新品种、124个小麦品种、21个饲草品种的科技沉淀,更是京蒙两地农牧业专家无数次田间指导的智慧结晶。

从手术室里的生命守护到教室里的智慧碰撞,从试验田里的科技攻关到养殖场里的产业变革,“组团式”帮扶正在化德大地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