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新闻
廿二载青春接力 石榴籽情润北疆——写在内蒙古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22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5-04-27 09:37:21 编辑:赵彤 来源:草原云

2003年,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角嘹亮吹响,一批批怀揣理想的青年学子毅然背起行囊,跨越千山万水,奔赴内蒙古的辽阔草原、苍茫戈壁与浩瀚林海。22载春秋,1.6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将个人理想深深扎根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以热血浇灌希望,用奉献书写担当,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激昂奋进、建功报国的时代长歌。

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

内蒙古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如一场“及时雨”,润泽内蒙古广袤大地。一批批青年学子既是课堂上的支教老师,又是草原深处的科技特派员;既是脱贫攻坚的参谋助手,又是乡村振兴的“创新引擎”。一个个年轻的身影,用知识与激情填补基层人才缺口,更以赤子之心将个人成长熔铸于时代发展脉搏中。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这里的山歌排对排,这里的山歌串对串……”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黄家佳常在通辽市科左中旗保康第一中学教学生唱这支家乡民歌,这位来自湖北的土家族幺妹,在亲眼见证自己的家乡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选择加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内蒙古支教。

黄家佳支教时与同学们的合影。

成为支教老师以来,黄家佳将励志教育融入到课堂,在励志教育微课堂“佳话”中,收集学生的小纸条,了解他们的困惑并耐心进行疏导;通过“佳片有约”定期播放优质视频,激励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性格,有针对性地聊天、谈心、辅导自习……在教学过程中,黄家佳总是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唯恐自己做得不够。  

像黄家佳一样的年轻老师还有许多,这些年来,来自17所区内外高校的2081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投身北疆大地,不仅在各地中小学开设编程、国学、国通语等课程,还创新开展“马背上的云课堂”,通过直播为牧区儿童授课,让牧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内蒙古地广人稀,部分偏远地区长期面临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短缺难题。西部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向全区103个旗县区输送志愿者1.6万余名,其中基础教育领域志愿者占比30%、医疗卫生领域占15%、服务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占比20%。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全区20个边境旗县实现全覆盖,个别偏远苏木乡镇实现专职教师、医护人员零的突破。

西部计划志愿者入户走访。

通辽市奈曼旗西部计划志愿者联合惠农公益组织推广“电商+合作社”模式帮助农牧民销售特色产品,创新打造的“沙漠小米”品牌获全国农创大赛金奖,成为沙漠经济转型的标杆;在自治区本级和锡林郭勒盟、乌海市,由共青团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主导的“青创空间”孵化小微企业超过200家,创造就业岗位1万余个……新技术、新理念随着这些年轻人的脚步注入农村牧区,为传统产业带来蓬勃生机。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这里,2400多万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如同一颗颗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着“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这里,西部计划被赋予更深沉的内涵,广大志愿者在洁白的哈达与沙地的绿荫间,写就了新时代青年对家国最深情的告白。  

阿尔山市西部计划志愿者狄武文创新形式,以歌舞等文艺形式将党的民族政策传递到百姓心间,累计开展民族政策理论宣讲20余场次;四子王旗西部计划志愿者联合当地消防大队,在边境牧区实施“双语志愿者”计划,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100余场。此外,蒙古包里的双语教学、那达慕大会上的文化宣讲……志愿者们以文化人,用真心搭建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在巴彦淖尔市,志愿者们通过“西部计划小院”,围绕乡村振兴、“三北”工程攻坚战、保护母亲河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累计植树200亩;在呼伦贝尔,志愿者们开展草原垃圾清理行动、建立生态监护志愿服务站……青春身影跃动成生态屏障的“绿色卫士”。  

西部计划让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将个人理想融入内蒙古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样,内蒙古以制度创新破解志愿服务长效难题,精准“招”、科学“管”、系统“培”、大胆“用”、暖心“留”,这套环环相扣的“青春链”,让志愿服务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源源不断提升着北疆大地对青年的吸引力。  

这是一场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内蒙古以辽阔天地成就青年,青年以奋斗之姿反哺北疆大地。22年来,一代代西部计划志愿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发展蓝图,用最美的年华书写出“何以青年”的生动答卷。

(内蒙古自治区团委供图)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孙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