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地膜回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春耕时节,乌拉特后旗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农牧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扶持,推动“白色污染”治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按下“加速键”。
在乌盖苏木连片农田里,一台台大型地膜回收机正在田间作业。随着机械缓缓前行,残留在土壤中的废旧地膜被卷齿翻起,经过筛土、分离后,成卷的地膜被归集到储存箱中。原本散落着碎膜的耕地逐渐恢复整洁。
“过去人工捡膜,一天最多清理十几亩,现在这台机器一天能收300亩,效率提高了20倍。残留地膜少了,土壤透气性好,出苗率也会随之增加。”种植户李新荣站在田埂边,指着身后刚清理完的土地说道。
为破解地膜回收难题,乌拉特后旗积极构建“企业回收+网点归集+农户参与”体系,推广0.015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从源头提升可回收性,建立地膜使用台账,确保“使用一亩、回收一亩”。乌拉特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薛冬说:“残留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长期累积会导致耕地板结。通过政策补贴和社会化组织,2024年全旗地膜回收率达到了85%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范围,推动‘白色污染’治理与土地保护相结合。”乌拉特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薛冬介绍说。
田地里,成捆的回收地膜被装车运往加工厂。这些曾经的“农田烦恼”经过再生处理,将变身市政管道、塑料制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随着生态优先理念深入人心,乌拉特后旗的沃野正在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