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原县2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区成为科研创新的热土。
近日,五原县2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区一派忙碌景象,科研人员身着工作服,手持各类检测仪器,穿梭在试验田间,仔细采集土壤样本,记录各项数据。专家们与种植户热切交流着,种植户认真聆听着新技术的讲解,不时提出疑问,专家们耐心解答,还手把手地示范操作,现场气氛融洽而热烈。
“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目光牢牢锁定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这一关键目标上。以提升盐碱地地力、集成先进技术、做好改良示范、构建种养产业循环为总体设计思路,充分考量五原县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旗县项目区的盐碱地分布、水资源状况、灌排规划、种植习惯以及农业发展特色。针对不同盐碱化程度的土地,着力攻克盐碱消减障碍、增碳沃土与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构建起一套集节水控盐、培肥提质、适生栽培和特色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同时,积极构建涵盖国内、区内以及本土专家的高端智库,全力加强科技攻关。目前,在内蒙古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的牵头组织下,所有参与项目的院所已全部入驻项目区,开启为期三年(2025—2027年)的盐碱地障碍消减新技术、新材料示范工作。”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二珍说。
项目实施进程中,五原县政府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为项目提供政策扶持与土地保障。内蒙古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则在资金投入、设备支持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协助。三方齐心协力,成功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效合作模式,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稳固基础。
据了解,进驻项目区的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院士团队、清华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7家院所的12个团队,他们带来了多达22项创新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与方案。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项目区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农业生产领域,改良后的盐碱地将迎来农作物产量的大幅跃升,为当地农业增产增收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生态环境层面,植被覆盖率的显著增加将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极大程度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显著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期三年的盐碱地障碍消减新技术、新材料示范,将为项目区带来全方位的积极变革,必将成功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五原模式’,为全国盐碱地治理贡献五原智慧与经验,让盐碱地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真正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希望田野,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李二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