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改碱—优种—节肥—减排”“农业减排固碳技术的创新应用路径”……近日,在杭锦后旗沙海镇新型职业农民专题培训会上,农业科技专家围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春耕生产关键技术对农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
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今年以来,杭锦后旗头道桥镇以“政府引导、村组组织、群众参与、主体回收、企业利用”的残膜回收治理模式,多措并举开展残留农膜回收行动。
沙海镇和头道桥镇是杭锦后旗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杭锦后旗创新“六个有”工作举措,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升级。
有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农田残膜回收。制定印发《杭锦后旗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严格落实旗、镇(农场)、村三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田长制”,从“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五个环节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具体措施,确保农膜管理工作精准落实到位。
有标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国标及以上地膜全覆盖。2024年推广0.01毫米国标地膜70.07万亩;推广添加茂金属和抗老化剂的0.011毫米加厚地膜50万亩,通过中农深耕平台发放加厚地膜补贴1170万元。
有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村组组织、群众参与、主体回收、企业利用”的残膜回收治理模式,切实链紧残膜回收、打捆、转运、处理等环节,实现残膜高效离田、绿色利用。对“向日葵+残膜”类,每亩政府补贴18.5元、农户出资10元、川能公司出资8.5元;对“玉米根茬+残膜”类,每亩政府补贴10.9元、农户出资10元,统一交由指定的18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回收、打捆、运输至川能公司焚烧发电;对小根茬经济作物,由农户自行回收后送至全旗55个镇村残膜回收点,由村集体转运至川能公司,每吨可获得补贴85元。
有监管。抓好源头管控,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销售非标地膜生产销售行为,坚决杜绝非标地膜出厂、入市、进田。制定农用残膜回收监督办法,在秋冬季组织各镇场开展残膜回收考核,对拒不回收残膜的经营主体和农户处以相应罚款并取消次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格,对残膜回收质量和数量不达标的及时督促整改,目前,全旗残膜回收率已达85%以上。
有台账。建立以村、组为单位的残膜使用回收工作台账和公司处置利用台账,确保残膜回收工作可追溯、可监管。
有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村组广播等多种媒体,发布秸秆综合利用和残膜回收公告及倡议书,加大残膜危害及补贴政策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