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临河区第三完全小学,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数百名学生如潮水般涌向操场——这里不是单调的跑道,而是精心设计的“地面游乐园”。彩色数字方格、立体迷宫、24节气主题游戏区……孩子们在奔跑跳跃间,既锻炼了身体,又解锁了传统游戏的新玩法,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跳房子
今年春季学期,我市推进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并创新性地融入多元化内容,形成“上午30分钟+下午30分钟”的立体化活动体系。各校结合地域特色与学生需求,打造出各具魅力的“精彩课间”,让校园成为孩子们释放活力、探索成长的乐园。
特色活动创意足
步入临河区第三完全小学的大课间,操场的地面游戏区被划分为运动类、益智类、传统文化类等几大板块,每个区域都排着长队。三年级一班的学生蹲在“跳房子”游戏区,专注地将沙包投进数字格中;不远处,一群孩子正穿梭于“地面迷宫”,比拼谁先找到出口;在四季节气游戏区,孩子们边跳方格边念诵节气歌,传统游戏与现代创意碰撞出别样火花。“现在的课间活动时间增加了,每天都能玩不同花样的游戏!”三年级二班孙艺涵兴奋地说,“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手脚并用’游戏,既锻炼了协调性,还学会了团队合作!”
下五子棋
临河四小集团校四小校区推出了“阳光大课间及乐享课间一刻钟”活动,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体育运动项目和文艺项目相结合的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第二、三节课后,下午第一节课后,进行两个30分钟大课间活动和一个乐享课间一刻钟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地面游戏、韵律操、课桌操等。
“特别是在下午大课间和上午课间15分钟我们还组织各班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游戏活动,由各班主任老师和跟操教师组织,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临河四小集团校四小校区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晓云说。
当前,我市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真正实现了专注学习与尽情玩耍的平衡,营造出“人人参与、处处欢笑”的生动氛围。
大课间焕发新生机
“以前课间只能和同桌说说话,现在每天都能和小伙伴玩到上课铃响!”临河九小三(2)班的孙艺涵兴奋地说。
乌拉特前明安小学四年级学生赵培硕在日记中写道:“课间跳绳比赛时,我们班齐心协力破了纪录,那种成就感比考试得满分还开心!”
这些质朴的话语,折射出课间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学校在推进阳光体育活动方面成效明显。该校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挂帅的阳光体育活动专项领导小组,体育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确保活动组织有力、责任到人。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活动的规范性,还确保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安全与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呼和温都尔镇学校的做法并非个例。各中小学校纷纷响应号召,成立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索和实践。
乌拉特中旗第二完全小学通过优化校园空间布局,将活动场地划分为5个功能区,开发《校园体育游戏图谱》,收录68项传统+创新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磴口县实验中学则在大课间活动中融入了科技元素,通过机器人展示、编程体验、航模飞行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乌拉特前旗第三完全小学更是别出心裁,开发了文化校本课程,并推出了“钥匙玩校”大课间活动。
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新”,我市各学校在大课间活动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校一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今年,市教育局继续推广“一校一品”模式,激励各学校融合非遗、科技等元素,打造特色课间活动。同时,积极探索“课间+社团”“课间+劳动教育”等融合模式,旨在将课间活动打造成为“五育并举”的关键平台。
2月,市教育局发布《关于鼓励全市中小学校推行课间15分钟的通知》,提出延长课间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强化组织管理等要求。各旗县区教育局迅速响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乌拉特中旗教育局要求全旗中小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开展一次大课间活动,并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综合锻炼时间不低于2小时;临河区则通过专项督导检查,推动学校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大课间质量。
政策的落地并非简单的时间调整,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革新。从“时间延长”迈向“质量提升”,从“单一运动”转型为“五育融合”,全市各中小学校的课间变化不仅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锻炼了身体,更在无声无息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协作精神与文化自信,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