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 中旗:特色产业富百姓
发布时间:2025-02-13 11:20:17 通讯员:菊娜 曲阳 吴若彤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产业是富民之基。近年来,乌拉特中旗立足旗域资源优势,持续创新推进产业振兴,加快“一镇一品”产业培育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小蘑菇大产业

近日,笔者走进海流图镇春锦农业食用菌产业融合示范园,一座座整齐排列的蘑菇大棚映入眼帘。

大棚内,温度与湿度被精准控制着,营造出菌菇生长的绝佳环境。一簇簇赤松茸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中,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菌菇。经过切片、烘干、包装等工序,这些赤松茸将销往北京、上海等地。“我们建设100栋智能温控大棚,种植赤松茸、黑皮鸡枞菌等菌种,一栋棚产量7000多斤,一年可实现3到4茬种植,年产量2万多斤。”春锦农业公司总经理苗蓼介绍说。

该示范园种植多种菌种,不仅产量可观,而且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的优势,将本地玉米秸秆、畜禽粪便等农牧业废弃物制成培养料,采摘后的菌渣还能回收为生物肥种有机蔬菜,形成绿色生态循环。

小蘑菇带动大产业。据了解,春锦农业食用菌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总投资6260万元,占地面积117亩,一期建设100栋智能棚,预计2025年年底实现100栋大棚循环种植。该示范园不仅丰富了当地设施农业内涵,填补了乌拉特中旗食用菌产业链空白,更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完备了特色产业链条,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养鸵鸟奔富路

在呼勒斯太苏木义和久嘎查鸵鸟特色养殖基地,只见一只只体型健壮、毛色光亮的鸵鸟正迈着大长腿在围栏内悠闲踱步、嬉戏。

这些以往只在电视和动物园里见过的“大萌宠”,如今已经在草原上安家,成为当地致富的新产业。“鸵鸟浑身是宝,不仅蛋味道鲜美,肉营养丰富,皮和毛也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生长速度也快,长到10月龄即可出售。”厂区负责人赵广清说道。

2016年,呼勒斯太苏木义和久嘎查党支部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内蒙古青苹果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鸵鸟特色养殖产业。从刚开始的500只鸵鸟,发展到现在存栏2000多只。2024年以来,基地已销售了1100只大鸵鸟、4000余只小鸵鸟,主要销往新疆、河南、河北等地,效益达140万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义和久嘎查党支部还协助养殖基地将鸵鸟肉和鸵鸟蛋开发多个品类,打造专属品牌。同时,以特色鸵鸟养殖园区为载体,发展集休闲观光、养殖体验、科普培训、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旅游养殖业,实现特色养殖向休闲旅游的转身,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和商机,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糯玉米好效益

新春的鞭炮声尚未消散,2月7日,乌加河镇三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收到了好消息,公司首次对俄罗斯出口的3200箱鲜食糯玉米顺利运抵俄罗斯莫斯科。

“同样是玉米,普通玉米按斤卖,熟制鲜食玉米棒却是按个销售。”乌加河镇三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茂云介绍道,“这些鲜食糯玉米都是我们自行种植的。为确保玉米口感香甜软糯、营养不流失,成熟后,从田间到车间一小时锁鲜,经过质量分拣、高温灭菌蒸煮、真空包装等一系列工序打包成箱,能够保鲜12个月。”

据悉,这是三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次出口糯玉米。前不久,该公司已有300箱鲜糯玉米出口澳大利亚。接连不断的出口订单,给该公司带来了继续开拓海外市场的坚定信心。王茂云表示,今年,公司会持续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品质,扩展市场渠道,让更多人知晓和品尝到鲜食玉米,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产品走向国内外更多地区。

近年来,乌加河镇因地制宜积极打造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深挖玉米产业新动能,不断提升玉米产品附加值,把一粒小玉米打造成为一条“黄金”产业链。截至目前,该镇在当地建起三诚、尔汉2个鲜食玉米加工厂,年加工产能达2200万穗,搭建起一条种、产、销为一体的鲜糯玉米产业链。在联丰奋斗村、宏伟村分别建设烘干仓储,实现年可烘干玉米9万吨,仓储库容2万吨。

一粒玉米种,铺就一条致富路。下一步,乌加河镇将继续以“加工”“品牌”为核心环节,在创建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上做文章,不断延伸玉米产业链条,向鲜食、食品、淀粉及淀粉衍生物、食药中间体、生物化工、饲料等方向同步发展。力争用3年时间,鲜糯玉米加工产能突破6000万穗,有机玉米碴、玉米片产能突破2000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德岭山“义堂红”辣椒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石哈河旱作有机小麦全产业链生产加工产业园区,新忽热“芯小羊”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当下,乌拉特中旗一批主导产业突出、标准化程度高、持续发展能力强、带动农牧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富有本土特色的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正在不断涌现,“一镇一品”的新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带动全旗农牧业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