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图村:特色产业助推村美民富
发布时间:2025-02-13 10:28:51 通讯员:谢佳卉 王泽浩 常浩琳 文/图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乌拉特前旗先锋镇苏木图村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聚焦特色产业,坚持向盐碱土地要效益,党支部凝心聚力谋发展、党员示范带头调结构、群众积极参与共致富,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径,聚力擘画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为当地的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周边劳动力就近就业,让村民们感受到留在村里同样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几天,在该村芦耳厂菌棒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工人们熟练地制作芦苇菌棒、注入菌芯,为接下来的菌包进棚吊袋栽培做准备。“我家住在附近,我是长期在这里打工,这个园区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既能照顾家人,每天还能有300元的收入,我现在生活过得挺好,很满意。”苏木图村村民胡玉霞说。

苏木图村村民在芦耳厂工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苏木图村坚持精准发力,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多次外出观摩学习、邀请科研团队现场调研,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打造了以糯玉米和芦耳为主的占地2000亩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通过“政府+推广部门+村党支部+农户”的模式,呈现出单个基地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整个园区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良好效应,让“增收致富没希望的盐碱滩”变成了“遍地开花有奔头的金银滩”。“芦耳企业每栋棚净利润可达5万元,糯玉米企业每亩地净利润达2000元;我们村集体依靠园区的发展,每年还能固定分红至少10万元;参与糯玉米订单种植的农户亩均比大田种植多增收500元,在园区务工的200多人次,人均年增收可达2万多元。”苏木图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潘小忠说。

苏木图村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的基础上,通过与黑龙江农科院的合作,今年又试种了白玉木耳、元蘑、榆黄菇、滑子菇等高品质食用菌,充分利用现有的种植基地,探索发展适宜盐碱土地种植的多品种食用菌。同时,与上海交大教授团队对接,将废弃菌渣制备为生物炭、炭基肥、盐碱地改良剂等,成为西部地区食用菌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先行区。今年,利用1973万元中央彩票基金项目,扩大食用菌种植晾晒棚规模、完善园区道路、输水管网等,打造农业智慧平台和电商直播展厅,依托已有的“农心洋”芦耳和“蒙众禾”糯玉米品牌,拓宽特色产品销售渠道,让村里更多的农户吃上了发家致富的产业饭。“现在我们的芦耳经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鉴定,蛋白质、总膳食纤维、硒等指标均高于其他同类产品、优于参考值,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糯玉米参加了‘第40届中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荣获‘全国十一强’和‘风味真空优质加工产品奖’等荣誉。”潘小忠自豪地说。

村庄美了,环境好了,人的精气神就足了。行走在先锋镇苏木图村的小路上,地面干净整洁,道路宽阔平坦,空气清新宜人,处处展现出一幅美丽宜居的景象。“以前村里下点雨,路太不好走了,出行不方便。经过人居环境整治以后,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村容村貌的变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村里修好了路,方便我们的出行。”苏木图村村民郭文说。

近年来,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变和发展,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有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动力,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实现了乡村“颜值”与生活品质的双提升。“今年,我们成功实施了1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了1公里的水泥路,翻新了1.5公里的油路,清淤了2公里的渠道,实现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潘小忠说。

如今的苏木图村,村民关系和谐、文体设施齐全、收入逐年增收,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处处呈现出安定祥和、繁荣发展的新景象,实现了乡村振兴往“精”里做、往“细”里走、往群众“心”里去,绘就了更加美丽的乡村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