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做了顿刀削猪肉炒面,辅料是蒜苔和西红柿,色香味美,让我食欲大开。
“老白,你小时候吃过炒面没有?”
“何止吃过,差点把我吃腻。”我答。
妻子感到诧异。
我触景生情,不由得思绪万千,童年吃炒面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日子都很贫困。我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每天活动量大,饭量也大。正顿饭也吃不上好的,更没有零食充饥,家长就给我们磨些炒面。
那时候,生产队种的糜麻五谷样样齐全,做炒面的各种豆子有很多。大豆、豌豆、黄黑豆、高粱玉米扁桃豆,每样豆子取适量,父母在锅里炒熟,再用生产队里公用的碾磨或户家的手推小磨磨成粉。头遍磨完,用箩子过筛。有专门的一套设备,一米多直径的大笸箩,里面支一副箩架,箩子坐在上面,倒入两三碗磨下的粗面粉,一人手握箩腔,一推一拉,来回反复摇晃,将细粉箩到下面,箩内留下的接着再磨。三五遍后,基本所有豆子都磨成了细粉。这就是我们每天饥饿时最好的零食炒面。
炒面用的食材广泛,各种五谷杂粮外加胡萝卜干、米糠都可和在一起,品种越多,营养价值越高。炒面或咸或甜,或干吃,或搅成糊糊喝,也可拌成块垒吃,加入白糖更是婴幼儿喜欢的好食品,可谓老少皆宜。尤其是吃小米粥时,挖两小勺炒面搅拌均匀,再抹上油炸辣子,就上咸菜,味道别致。当时有一句顺口溜:炒面糊糊放上盐,赛如过大年。
我们小孩子每天上学时,撕下一张16开本子纸,叠成三角形包,装入炒面,按瓷实,带到学校,饿了吃。吃的时候,偶有调皮捣蛋的同学猛不防把手伸到吃炒面同学的腋下挠痒痒,同学一边笑一边躲,其间难免被炒面呛到,忍不住咳嗽、流泪、打喷嚏。一时间,炒面四处飞溅,多人挂彩,满脸面粉,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有一年过“六一”,我们全体同学到公社学区参加田径、体操等运动比赛。我代表我们村小学在大会上发言,就坐在观众席前排,我身边的一位同学是代表公社小学发言的。他父母是公社干部,吃的是供应粮,没有豆类等原粮,特别羡慕我有炒面可吃。我把炒面给了他,他回赠我麻花饼子。炒面为我们搭建起了友谊的桥梁,我们自此成为了好朋友。
据史书记载,汉代就有了炒面。炒面耐储存,食用方便,是古代行军打仗的军用食品。战事紧急时,不用生火做饭,炒面就能充饥,所以备受军队推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军后勤补给线常常被炸毁,军队食物严重短缺,炒面再次派上了用场。志愿军战士一把炒面一把雪,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用落后的武器把敌人打败,取得了胜利。
炒面不仅止饿,还有保健功能。它性温,脾胃虚寒、腹泻的人经常食用,症状很快就会好转。
如今,炒面虽然淡出了人们的餐桌,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