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小吃,有荤有素,有热有凉,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河套小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情感,温暖着无数人的心灵,牵着无数人的味蕾。
——编者
提起圪团儿这一种吃食,一首民歌中有两句有名的唱词:“荞面圪团儿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这首民歌是从陕北传唱过来的,因为河套人有相当一部分是陕北的移民。这两句唱词原是形容爱情的,表现的是有情人生生死死永不分离的决心。但这样的决心竟以荞面圪团儿和羊腥汤作比喻,言下之意是如果想吃圪团儿,就一定得配上羊腥汤。
五六十年前的河套,荞面是稀罕物。那时,人们用白面做圪团儿。记得我小时候,感冒了,不想吃饭,母亲就用白面给我做圪团儿吃。只见母亲把白面用温水和成不软不硬的面团,将面团擀成厚面片,再将厚面片切成条,搓成和手指一样粗细的小面柱。然后把小面柱夹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间,用右手揪下小面柱上的一块儿小面丁放在左手掌中,再用右手大拇指一搓,搓成一个卷勺状,这卷勺状的面团就是圪团儿了。这一揪一搓,速度非常快。一会儿工夫,案板上就出现了一堆圪团儿。把做好的圪团儿煮上五六分钟,捞在碗里,加入早已炝好的葱花胡油,再撒上绿茵茵的香菜,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吃起来更是筋道爽滑,令人回味无穷。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荞面逐渐走上了河套人家的餐桌,荞面圪团儿也成为一道家常美食。吃圪团儿时,人们会把羊肉提前炖上,炖时加入盐、葱、辣椒、鲜姜、花椒等调料,这样炖出来的羊肉肉香汤鲜。把煮熟的圪团儿舀在一个大碗里,将炖好的羊肉连汤浇在圪团儿上,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荞面圪团儿羊腥汤”就做好了。
荞麦面本身很难消化,吃不对还会肚子疼,好在羊肉汤可暖胃,真是相得益彰。
在河套地区,有一种名小吃叫长豆面。
河套出产优质小麦,大多数好吃的面食都是用白面做成的,然而这长豆面的原料却是豌豆面。
在磨面机没有出现前,豌豆面的加工过程很繁琐:将五六升豌豆在石磨上磨一遍去皮,再将豌豆磨成半大不小的豆瓣儿放在大盆中,加一两碗凉水,浸泡一夜,次日拿到太阳底下晾晒,然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精细湿润的面粉。
擀长豆面是个手艺活儿。不光面要和得不软不硬,其间还要加入蒿籽,擀面时手劲也要匀称。
蒿籽是沙蒿结的籽,如米粒一样大小。在面中加蒿籽,目的是让擀出的豆面韧性十足,长而不断。将蒿籽磨成粉,掺在豆面中,擀出来的豆面就像纸一样薄。
如纸一样薄的豆面,如果展开,恐怕有一盘炕那么大。擀这么大的一块面,那案板该有多大,擀面杖该有多长?总不能有炕那么大、那么长吧。其实不用担心,所用的案板和擀面杖和平时用的一样。其中的窍门就是把面折叠起来擀,把一块面前后左右都折回来,折成一个小方块儿,然后再卷在擀面杖上继续擀。就这样折叠上三四回,擀上三四回,那豆面自然就薄了。之后用刀把面切细,这就是又长又细的长豆面了。
豆面之所以前面要加一个长字,是因为擀的时间长,并且煮不断,寓意长长久久。
将长豆面放进开水锅中煮熟,再加上羊肉臊子或猪肉臊子,那味道真是没说的。
羊杂碎
俗话说,“小雪杀猪,大雪宰羊”。天寒地冻,杀了猪的人家要办“猪事宴”,香喷喷的猪肉烩酸菜是宴请亲朋好友的绝佳美味。宰了羊的,煮一锅美味的羊杂碎招待亲朋。
关于羊杂碎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儿时曾听老人们说:成吉思汗征西夏时,行军至高阙塞附近,粮草已尽。无奈,火头军把丢弃在山沟荒野的羊头、羊蹄、羊下水等“废物”利用起来,用清水洗净,剁碎,放在一个大锅里煮。除了盐,火头军还将野地里采来的沙葱洗净切碎,放入锅中。这锅汤煮好后,众将士都赞不绝口。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此后数百年,经过人们不断改进,这道极具民族风味特色的佳肴——羊杂碎逐步形成。
制作羊杂碎前,羊头、羊蹄需用开水烫几遍,趁热将粗毛煺掉并拔净,再将细毛燎光。羊肠、羊肚要翻过来,把里面的秽物倒掉,再用盐和碱水反复清洗几遍,之后在清水中浸泡一夜。次日清晨,将洗净的头蹄下水放入一口大锅中,加入水和各种调料,煮至七八成熟后,捞出,用快刀切成筷子般粗细的肉丝,再把土豆切成丁,一并放入油锅中爆炒,再加入花椒、姜、葱、蒜、酱油以及之前的煮肉汤,用急火煮上十几分钟,改文火煮至烂熟。出锅前,先泼一勺辣油,再撒少许香菜在上面。至此,一大锅不稠不稀、色香味俱全的羊杂碎就做好了。
在寒冷的冬季,亲朋好友们欢聚在一起,吃一碗羊杂碎,再喝点小酒,觥筹交错间,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浑身通泰。
记得三十多年前,河套地区赶交流,羊杂碎摊子必不会少。帐篷前支着一口大锅,锅里煮着羊杂碎,摊主拿着一个大铁勺,一边在锅里搅和,一边吆喝:“杂碎煮得稠,锅里飘着油……”循着香味走近一看,锅里果真是浓稠的杂碎,上面还飘着鲜红的辣椒油,立时食指大动。
如今,羊杂碎店铺遍布街头巷尾,生意兴隆。对于许多羊杂碎爱好者来说,繁忙的一天从一碗羊杂碎开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