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丨临河区:打造“红石榴”品牌 奏响民族团结幸福曲
发布时间:2024-12-17 11:47:51 通讯员:高舒吕 春云 王磊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各项工作的保障和基础。近年来,临河区坚持党建引领,聚力打造“红石榴”品牌,通过搭建各族群众交流平台,为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提供渠道,共同营造出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奏响了民族团结幸福曲。


“红石榴”议事会议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我们小区属于老旧小区,一直没有楼栋牌和单元牌,送快递和外卖的人来我们小区,都不知道送到哪里,还得我们自己下楼去取,很不方便,社区能不能帮我们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家住车站街道金穗社区光辉小区的居民张淑英在社区红石榴议事会上对社区工作人员说。

社区治理千头万绪,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车站街道通过组建“红石榴”议事会,探索形成了党组织领导、居民主体协商和共建单位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新路子。“通过‘红石榴’议事会,我们辖区的党员、人大代表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起全员带动、全民参与、群众满意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车站街道党工委书记、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张根树说。

杨秀莲今年71岁,家住盟宾馆家属楼,小区前几天刚安装了电动车充电桩,她对此举十分满意。“这组充电桩是前段时间通过‘红石榴’议事会讨论后给我们安装的,现在我们一出门就能给电动车充电,特别方便。”

近年来,临河区针对老旧小区“温暖工程”改造、无公共维修基金、无物业管理、活动场所少等问题,以社区为单元,着力打造居民“红石榴”议事会,方便社区干部、物业、业主们的互相交流,不仅实现各族群众的共商共议,也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红石榴”志愿服务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我们‘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现在有30多人,经常上门给社区里的独居、孤寡老人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经常去康泰、如意养老院为老人们进行公益演出,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金川街道江林社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队长杨英说。杨英是市医院退休职工,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带领服务队宣传惠民政策、关爱慰问困难群众、帮助行动不便老人清洁卫生。

近年来,临河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服务阵地,高标准打造“红石榴志愿服务”品牌,成立志愿服务队,开设了“红石榴”窗口、“红石榴”热线,对居民提出的困难和需求采取“一站受理、全科服务”。同时,在各社区内配备桌椅、饮水机、充电设备等便民设施,还升级了志愿者“软”服务,包括失业证办理、高龄认证帮办代办、残疾认证帮办代办等信息咨询和办理功能,真正让志愿服务引领文明风尚,切实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讲团结、促发展。


“红石榴”调解室探寻化解矛盾新方法


“特别感谢‘红石榴’调解室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他们的调解,我和邻居这件事情现在也解决不了。”双河镇马场地村三组村民杨志国说。

今年7月25日,该村村民杨金元给葵花浇水,不小心把杨志国的三亩葵花淹了,杨金元夫妇及时用抽水泵给葵花地抽了水。过了几天,杨志国发现葵花有死苗现象,便找到杨金元协商并要求赔偿籽种、化肥钱1500元,杨金元觉得有些贵,于是两人便争执起来,杨志国便找到了“红石榴”调解室。接到杨志国的调解申请后,调解室工作人员及时到被淹的葵花地进行实地查看,将杨志国和杨金元叫到一起,从邻里情入手,从法理着眼,提出了杨金元给杨志国赔300元的调解方案。双方均表示同意调解方案,并且互谅互让。

近年来,临河区积极探索创新调解模式,在双河镇、白脑包镇成立我市首批“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联合调解室”,通过“1+2+N”模式(即由司法所1名干部进行业务指导、配备2名专兼职调解员、统筹辖区内N名优秀调解员力量),借助基层网格化治理平台,充分考虑风俗习惯、语言差异、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免费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使纠纷逐渐减少、民风逐步向好,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逐年提升。

接下来,临河区将持续下大力气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做扎实,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好临河区“红石榴”品牌,让各族群众共享新时代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