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有效利用民众熟悉的、感兴趣的教育资源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河套水利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传承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将河套水利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中,有形有感有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有效利用民众熟悉的、感兴趣的教育资源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河套水利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传承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将河套水利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中,有形有感有效。
河套水利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卓越能力。伟大的水利工程,如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总干渠、总排干等,不仅为河套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是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河套水利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精神。河套水利文化始于秦汉,一直延续到现在,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与水患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和传承河套水利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河套水利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对弘扬水利文化和农耕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弘扬河套水利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为建设美丽家乡、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总之,河套水利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河套水利文化,让这份文化瑰宝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河套水利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自古以来,治水活动就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开挖总干渠、疏通总排干故事更是河套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象征。水利工程的建设,如十大干渠、十大排干等,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粮食安全,而且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河套水利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如重视集体利益、注重长远规划、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就像在总干渠(亦称二黄河)的源头——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各族人民齐上阵,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还获得了兄弟省区的慷慨援助。同时,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亦先后派遣了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数百名资深工人前来支援,国家还为此专项培训了千余名专业工人。这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优良传统,彰显了各族群众在开拓伟大事业、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精神方面的共同贡献。这些成就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也进一步凝聚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力量。
水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长江、黄河等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还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事,都深刻体现了水利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河套水利文化也不例外。河套水利文化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这种文化观念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从古代的水利工程到现代的水资源管理,无不体现了对水的敬畏和对水利的重视。例如,一首制、草闸、挖总排干时的“立马分鬃法”“蛇蜕皮法”“黑虎掏心法”等治水思想或者创新发明,不仅展示了河套人民的智慧,也成为了河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套水利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形成了独特的水利精神。这种精神强调集体主义、勤劳智慧、创新进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总干渠是自然与人工智慧融合的典范之作,它承载着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质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演进。河套水利文化不仅塑造了河套人民的性格,也影响了河套文化乃至北疆文化的发展轨迹。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在水利建设方面,党领导河套人民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如解放闸的建设、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开挖总干渠、疏通总排干、乌梁素海治理等,这些工程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河套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党和国家还注重水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鼓励水利科技的发展和水利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巩固了党在人民心中的领导地位,也极大地提升了各族人民的幸福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可持续发展,水利文化恰恰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兴修水利、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等活动,水利文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水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加强了民族团结,增强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水利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河套水利文化也不例外。就像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自1959年启动建设之际,正值国家历经三年困难时期。在此期间,广大党员干部、工程技术专家、施工人员以及各族劳动人民,秉持着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无论风雨如何交加,均肩挑手拉,以土法为基,积极投身科技革新,以汗水乃至生命为代价,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英勇无畏。此工程在农业灌溉、防凌防汛、生态保护、工业供水、交通运输、水力发电及水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均展现出巨大的价值与影响力,充分印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河套水利文化是生动的教科书,在河套文化、北疆文化甚至中华优秀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专题教育、实践养成、文化活动等多种活动中有机融入河套水利文化,有助于在理论、实践、情感的认同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为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