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近年来,我市针对国有企业发展滞后、理念落后、核心竞争力薄弱、资产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积极探索“自己干、合伙干、入股干”的实践路径,以独资、合资、要素入股等方式合作的一批工程项目成功落地实施,带动亨利工贸、通和万汇、甘润贸易等地区国企和民企融入产业链,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找准资金点,以点扩面夯实发展底座
我市以债务融资、股权融资为主要渠道,利用基金、盘活资产、企业上市等多种渠道强化筹资能力。
紧盯政策抓好债务融资。从企业起步阶段,利用政策性银行融资成本低、还款期限长、国企准入门槛低等特点,与农发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大型政策性银行建立合作,逐步提升银行信用评级、改善现金流、稳定盈利,实现银行债务融资主渠道长期稳定。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基金,对接招商局资本、平安保险、华宸信托等国内相关行业基金,补充资本金缺口。
引大联强抓好股权融资。与晶澳科技、国能、蒙能、易大宗等企业及旗县国企、民企等开展新能源和口岸项目的股权合作,向淮河能源等转让部分煤矿权益,引入各领域优势主体共同参与产业建设。利用自有基金公司,筹划设立内蒙古国鑫开源股权基金等私募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做大基金资金池。在引入资本的同时,实现项目投资收益和基金管理费的双重收益。
立足实际抓好保值增值。盘活闲置资产,在实现保值增值、合理收益的前提下公开挂牌转让。积极推动新能源、口岸板块借壳上市,实现资本迅速扩张。
利用资源面,以资引资拓宽发展路径
立足优势资源,我市着力以资源引资本,实现资本和资源的良性互动,不断拓宽企业发展路径。
扬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强化要素保障,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充分利用我市太阳能资源位于全国前列、风能总储量达1亿千瓦、甘其毛都口岸面向蒙古国TT和OT矿等先天条件和比较优势,将“过路经济”“服务经济”向“落地经济”“链上经济”转变。
强资本,提升经营收益。利用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苏布尔嘎井田和城梁井田的“探转采”、股权转让,完成苏布尔井田51%股权转让,实现转让权益增值近1.6倍,向财政预交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达36.61亿元。
重合作,拓宽发展路径。利用乌梁素海资源,推动与农发行开展EOD项目合作,将低效益资源转化为可利用战略资本。利用农垦200万亩土地资源,发挥优质土地资源背书作用,大幅增加融资授信。
串起产业链,以链补链构建发展矩阵
通过资源和资金的有力支撑,我市为重大项目和工程注入强劲动力,纵向串起产业链,横向补强产业关键环节,形成企业高质量发展矩阵。
发展全产业链条做强口岸板块。正在逐步串联起蒙煤坑口交易、运输、仓储、销售、洗选、焦化等各个环节,通过自建、合作、供给、服务等方式,建立起过境重载公路、AGV智能运输通道、海关监管场所、期货交割库、洗煤厂、集装箱生产制造等一批链上示范工程,与洗选企业、焦化钢厂等形成长期合作。
抓好招才引智赋能期货交易。引入央企高端人才资源,拓宽运营视野。以股权合作引入北京期货团队,开展蒙煤期货交易,对冲现货贸易风险,提前锁定收益。
抢抓利好机遇做强新能源板块。紧盯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大好机遇,用好用活地方国企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新能源装备制造、发电、并网环节,与晶澳科技5GW光伏组件、玄武岩新材料光伏支架等合作装备制造项目,全面参股蒙能集团市域内所有新能源项目,自主开发了2万千瓦分散式、15万千瓦集中式等风电项目。在晋鲁豫、陕甘宁、川藏黔、琼桂皖、浙闽粤等地区加速开发分布式光伏,发展“光伏+生态治理”“光伏+畜牧养殖”“光伏+基础设施”等产业融合项目。截至10月底,淖尔集团在口岸和新能源项目上计划投资90.36亿元,其中控股项目投资54.4亿元、参股项目投资35.96亿元,已完成投资23.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