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赋河套
天赋河套丨一道美食,一段历史佳话
发布时间:2024-12-03 11:18:20 文:运计彬(临河)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大漠风沙鸡


  “大漠风沙鸡”,作为一道菜名,从字里行间就能解读出其中的意味,就是用大漠风沙里长大的绿鸟鸡制作的一道民间美食。这道菜中的鸡表面看起来就像是附着了一层层金色沙粒,色泽金黄,皮如琥珀般晶莹剔透,肉质鲜香浓郁,因此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这道美食可是西汉名将卫青在河套漠南之战庆功时的珍馐名馔,是河套精品美食中的精品。

  据史料记载,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领三万精锐骑兵,自河套地区高阙塞出兵讨伐匈奴。匈奴右贤王误以为汉军难以抵达,竟沉醉于酒宴。不承想,夜幕降临之时,卫青率领部队突然空降,将右贤王团团包围。右贤王大惊失色,连夜遁逃,仅带少数亲兵突围而出。此役,汉军俘虏匈奴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无数。汉军凯旋归途中,行至阴山脚下的鸡鹿塞时,只见庄稼郁郁葱葱,阡陌交通,河渠纵横,一幅塞上江南的繁荣盛景。听闻卫青大将军路过此地,当地老百姓纷纷拿出好吃好喝的慰劳将士。人群当中一个耄耋老人走上前来,献上一只刚刚烤好的色泽金黄、清香四溢的土鸡。此情此景,让卫青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接过烤鸡,再三表示感谢,并命令行军驻扎鸡鹿塞饮水做饭。吃饭时,士兵呈上老人送的烤鸡给卫青品尝。只见整只烤鸡色泽鲜亮,黄如琥珀,鲜香袭人。卫青用手撕下一只鸡腿,一口下去,外焦里嫩,满口留香,忙命厨房切成寸块,分与大家一同食之。众人食后,都纷纷夸赞好吃,并称从未吃过此等美味。卫青吩咐厨师向送鸡老人讨教做法。将士们请卫青为此菜赐名。卫青说道:“此地为漠南之境,大漠深处能够吃到如此人间美食,实属不易,就叫‘大漠风沙鸡’如何?”大家听了,连连称妙,都说这个名字有士气、有骨气、有志气。于是,久而久之,卫青“大漠风沙鸡”的典故和做法在漠南一带的河套地区广为流传,并随着汉军一道被传到中原、长安等地。

  为记载收录河套美食的历史过往,进一步拓展河套饮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河套饮食文化研究会多方查阅该菜品的有关典籍记载,并加以研究归纳,提炼总结,概括创新,挖掘出“大漠风沙鸡”的美味来由。研究会带领厨师团队反复制作,推出卫青“大漠风沙鸡”这道金牌特色菜品,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品大漠美味,渡雄浑阴山”,让河套美食走出家乡、香飘全国。

  

乌拉特八珍煲


  牛羊是草原灵动的身影,也是草原民族的最爱。草原美食和人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许多美食都是围绕牛羊肉和当地特产发明出来的。乳香飘过的如歌岁月里,也留下了悠久灿烂的草原饮食文化,更留下了回味悠长的神奇过往。

  “蒙古八珍”由醍醐、夤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元玉浆(紫玉浆)八种佳肴组成,为古代蒙古族的一种宴饮风俗,由宫廷专职御厨制作,流行于中国北方。

  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五世孙布尔海游牧呼伦贝尔,号所部曰乌喇特。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乌拉特部落由呼伦贝尔西迁至封赏地乌拉特草原,驻牧阴山脚下,由后代图巴和鄂木布子鄂班、色棱之子巴克巴海分掌后前中三旗。他们在传承“蒙古八珍”宫廷秘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优良食材,一起丰富了灿烂的乌拉特草原餐饮文化。

  据说,有一年,乌拉特草原上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为庆丰收,图巴特意派人去请鄂班和巴克巴海。草原牛羊肉为日常所食,并不稀罕,他思前想后不知该吃什么为好,便与众人合议。这时候,帐下厨师灵机一动,上前献言:“可否按秘方制作‘蒙古八珍’,以彰盛情?”图巴连忙摆手说:“不可,‘蒙古八珍’相当于国宴,过于奢华。况我年事已高,牙口不好,可否制作些汤汤水水之菜,以飨食之?”厨师献策道:“不制作‘蒙古八珍’,可选用‘蒙古八珍’食材,熬制成一道汤羹如何?”图巴连连拍手叫好:“好主意,但食材不必太麻烦,可选用当地的驼掌、驼峰、牛鞭、羊宝、鹿筋、发菜、杞籽、苁蓉,然后用鸡汤慢火熬制。”厨师按照吩咐,精心挑选食材,倒入适量白酒,除去腥膻味,用文火从早上熬到下午,直至鹿筋软烂绵香方盛入盆中。再用老母鸡辅以枸杞子、发菜、葱姜丝等熬制高汤,直到肉烂醇香、鲜味扑鼻时方好。然后将熬好的鸡汤倒入汤盆,盛入汤盅端与首领品尝。图巴一口喝下,只觉软糯滑爽、浓郁绵香,赞不绝口。这道汤羹也由此在宴饮上大受赞赏,曾在乌拉特草原上鲜有流传,并在重大节庆活动时偶有制作。

  河套饮食文化研究会在传承“乌拉特八珍”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带领厨师团队反复制作,加以改进创新,更加注重菜品的营养价值和科学搭配,体现了菜品的医食合一和色香味形器有机统一,推出了“乌拉特八珍煲”特色珍品。这一美味佳肴,也承载着河套饮食文化的厚重与自豪,受到大家的普遍好评。

  

昭君美容养生鸡


  公元前32年,昭君出塞来到漠北匈奴游牧地。据史学家和文物工作者考证,为避内战纷扰,昭君随呼韩邪单于曾在河套地区历史上著名的西北军事关卡鸡鹿塞生活多年,安然地过着住毡帐、披毡衣、食畜肉、饮奶酪的游牧生活。

  鸡鹿塞是我国汉代通往塞北的重要边关隘口,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先天地利优势。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屠申泽一带(今太阳庙海子)水草丰美、林田遍布。有一天,昭君出鸡鹿塞骑马向东南而行,不一会儿,就来到屠申泽,但见屠申泽烟波浩渺,百鸟飞翔,蒹葭苍苍,水天一色,大有江南水乡之风采。远看良田一碧万顷,阡陌纵横交错;近听鸡犬相闻、人欢马叫。看到这里的老百姓休养生息、衣食无忧,昭君深感欣慰。久久驻足这里,不禁潸然泪下,真乃“玉手嬉桑干,泪眼望长安”,随从知道她是想念家乡了。返回鸡鹿塞时,昭君已是容颜疲惫、气血失色。呼韩邪单于连忙问明随从原因,吩咐厨师用最好的食材制作最好的美味,为昭君滋补身体。聪明的厨师立即就明白了意思,将刚刚猎捕回来的野山鸡清洗干净后,整只置于陶锅清水中武火清炖。待到水开后,厨师将清洗干净的枸杞、苁蓉片、野蘑菇、甘草段和红枣投入锅内,倒入适量米醋、白酒去腥调味,同时放入油、盐、胡椒粉、八角、大料、干姜等调味品,改用文火慢炖入味。约莫两三个小时后,厨师揭开锅盖撒入沙葱、蒜片,顿时满屋浓香、余味飘荡。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品尝后,直夸菜品味道滑爽、鲜香无比。厨师见呼韩邪单于如此高兴,请他为此菜赐名。呼韩邪单于见昭君气色很快恢复,神采奕奕、光彩照人,遂赐名“昭君美容养生鸡”。不久之后,这道美容养生的滋补佳品便在鸡鹿塞一带的河套地区广为流传。

  随着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昭君美容养生鸡”被传到全国各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