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乌拉特后旗:麦秸变沙障 节本又增效
发布时间:2024-11-26 09:24:10 记者:刘蓓尧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今年以来,乌拉特后旗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善于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努力把治沙成本降下来,把治沙产业链建起来的要求,在组织实施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风电光伏一体化治理、“三北”六期等多个重大项目中,创新开展价格低廉、适用性强的生物沙障材料试验示范工作,探索推出麦秸压沙节本增效新模式,在作业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精算意识 降低压沙成本


  一直以来,韧性强、耐腐蚀、压沙成效持久的稻草是工程压沙的主要材料,但存在收购成本和运输费用偏高等问题。此外,河套地区麦秸资源丰富,但农户大多将秸秆作为柴草还田、丢弃,甚至“烧荒”处理,不仅没有创造经济价值,还造成了大气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乌拉特后旗按照“就地取材”的思路,创新选用与稻草特性相似的本地小麦秸秆开展草方格压沙,实现麦秸资源化利用。

  据乌拉特后旗林草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对比,麦秸沙障与稻草沙障在网格状布设、草方格大小(1米×1米)、亩均用草量(0.3吨)等方面基本一样,但麦秸沙障较稻草沙障亩均节约材料费105元。

  

坚持科技赋能 提高治沙效率


  乌拉特后旗结合科技“突围”工程,把治沙机械研发作为科技攻关重点,深化与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内蒙古农大等科研院所及本土企业的合作,满足防沙治沙产业链机械需求。

  为解决机收麦秸较短无法作为压沙材料的问题,乌拉特后旗通过对小麦收割机械进行改造,变高茬收割为低茬收割,麦秸长度由30公分增加到50公分左右,在收割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让麦秸变“柴”为“财”,成为防沙治沙的“利器”。同时,为解决人工压沙效率低的问题,乌拉特后旗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机械设备,研制生产了蒙草固沙机、网式沙障铺设机等7种压沙机械,组建成立防沙治沙机械化服务队,工程固沙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较传统人工治沙效率提高5倍以上,成本降低75%。

  

注重联农带农 促进惠民增收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乌拉特后旗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服务群众水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2024年,乌拉特后旗旗属国有企业与农户签订5000亩小麦秸秆订单,收购麦秸800吨,全部用于西补隆林场工程压沙。通过订单收购小麦秸秆,农民种植小麦收入增加到4项,即粮食补贴收入+销售小麦收入+麦后复种收入+麦秸订单收入,农民种植小麦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户高兴地说:“今年通过秸秆订单回收,每亩多收入了100多元,明年还要种植小麦。”

  在探索推广麦秸压沙新模式的同时,乌拉特后旗在西补隆林场分别选用稻草、芦苇、尼龙网、沙柳、砂石、纤维沙袋等14种不同材料进行沙障固沙探索,通过对沙障成本、固沙效果、苗木成活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选出更多经济适用的沙障模式,努力为沙漠化治理提供创新思路和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