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理论 >  评论
小学生爱用网络流行语,与其禁止不如教会辨别
发布时间:2024-10-29 11:38:30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让学生用“栓”字组词,竟然组出了“栓Q”,作文里还出现了“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的句子。据媒体报道,为引导孩子规范书写词汇,多所学校的语文教师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包含部分中英文混合的网络流行语、首字母缩写流行语、粗俗谐音词汇和表意不明的词汇等。

  小学生使用网络用语,是网络应用普及的必然结果。在全社会不同人群均受到网络影响的时候,小学生也不能例外,对此不应夸大其负面影响。要知道,小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词汇,是受环境影响,除非网络流行语全面消失,否则总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被学生们学习到。这个时候,堵不如疏,在教育层面,“禁用令”并不会起到根本的禁绝作用,甚至会激起学生们的叛逆心理,变本加厉地把说网络用语当成一种时髦。

  当然,网络用语在丰富语言的同时,也使得年轻人的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一句“666”就可以取代“优秀”“厉害”“令人惊叹”“叹为观止”等词语。因此,除了“禁用令”之外,老师或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来对小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对网络用语有辨别意识,知道网络用语的鲜活与灵动,也知道网络用语的单一与局限。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通过文字、视频、有声读物等载体获取大量词汇的关键时期。在禁止孩子使用网络用语的同时,语文教师是否也有必要反思一下,课堂教育是否具备与网络语言进行竞争的魅力?

  所以,想要小学生的语言灵动多元,最重要的不是禁止而是对比,什么网络用语在孩子们那里流行,就把那些词语拿过来讲清楚、讲透,去除孩子们的好奇心与赶时髦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再拿出与流行网络语言相对应的词汇,教会孩子们去辨别、取舍,比如“主要看气质”,古语是“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如“也是醉了”,古语是“行迈靡靡,中心如醉”;比如“城会玩”,古语是“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有了这样的对比,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会知道真假香臭,也会逐渐放弃网络用语,使用自己喜欢的词汇。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