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风轻拂河套大地,海望路迎来“醉”美时节。这条与总排干肩并肩的道路,不仅串联起优美风光,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文化韵味。
近日,记者从海望路起点——永明海子一路向东,沿途所见,无不展现出沿线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当时有这样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干的当中创造条件解决困难’。”在杭锦后旗双庙镇太荣村,说起当年开挖总排干时的情景,袁和国老人依然难抑激动。
海望路与总排干相伴而行
老人今年已76岁,对开挖总排干的经历,他记忆犹新:“施冬工时,每天天不亮就出工,天黑了才收工。数九寒天,头发、眉毛上挂满了冰霜,但人们从不叫苦叫累。有时候为了赶工期,全家老小齐上阵。”
1975年10月25日,原巴彦淖尔盟(现巴彦淖尔市)盟委作出《关于疏通总排干和十大排干的决定》。当年11月7日,200公里的总排干疏通扩建工程全线开工。总排干两岸3万多群众家里迎来了15万工人——炕上住满了,住到地上;地上住满了,就住羊圈、凉房。破冻层、挑冻土、背冰块、战渗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干部群众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150多万立方米的冻土方施工任务,创造了河套灌区水利开发史上的奇迹。
如今,这种敢想敢干、苦干实干的精神已融入巴彦淖尔人的血脉之中。
沿着海望路,行至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总排干开挖前,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三滩”村。所谓“三滩”,即白滩、冰滩、水滩。如今的广林村,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甜瓜、葡萄、花菇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农业观光、时蔬采摘、民俗体验、度假式旅游……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海望路与村里的公路连接,宽敞的柏油马路直接通到了田间地头,方便了农副产品销售,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广林村党支部书记杨旭说。
路,是出行的通道,更是助力发展的坚固桥梁。
“海望路横贯团结镇东西20多公里,改善了这里到临河区、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的交通出行条件,团结镇的发展劲头也更足了。”杭锦后旗团结镇镇长麻荣告诉记者,团结镇将继续坚持“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农户”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一园十区”建设,推动小麦、葵花、酿酒高粱、大田蔬菜、设施农业等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近处,丰收景象徐徐展开;远处,山峦起伏逶迤绵延。潜藏在秀美风景中的海望路,串联起全市7个旗县区、63个苏木乡镇,不仅成为游客们新的“观光路”,还为沿线群众创造了新的致富机会。
杨民是杭锦后旗蒙海镇蒙海村村民,在距离海望路2公里处经营着一家家庭牧场。“我计划扩大牧场规模,进一步完善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海望路通车后,杨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规划,“镇里还要修一条路与海望路衔接,到时候游客来这里就更方便了,牧场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沿着海望路一路东行,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规整土地一望无际。
“土地入股到合作社,从种到收,无需操心,只等收获时节分红。空出来的时间还能打零工、养牲畜,又额外增加不少收入。”五原县和胜乡和平村村民许三红乐呵呵地说。
今年,和胜乡通过推广“统种共富”新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让土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带动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平村有耕地1.8万亩,过去土地较为零散,耕作费时费力,村里以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基础,引导12户村民转变原有种植方式,通过“统种共富”模式种植黄柿子200亩。
“‘统种共富’采取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原则,村民自愿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和销售,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村民增收。”和平村党支部书记陈进龙说。
一路前行、一路感受,远远望去,海望路犹如一条青灰色玉带延伸向远方。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海望路见证了巴彦淖尔人传承与发扬敢想敢干、苦干实干精神,以路兴业富民的坚持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