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 • 河套文化丨五原县建制沿革
发布时间:2024-10-21 11:19:40 文:高银(五原)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悠悠华夏五千年,大禹治水启新篇,农耕文明层层进,丘状原所现五原,秦汉设立五原郡,古郡文化烽火源,杨业卫青霍去病,吕布李陵史话连,五原誓师冯玉祥,北伐爱国暖心田,五原大捷傅作义,震惊中外抗日泉,治水专家王同春,垦务史上数百年,拉僧庙来普济寺,忽先忽后得天缘,草原农耕底蕴深,黄河文化续绵延,全国文明葵花城,大美家乡是五原,一篇顺口溜道出了五原的历史。

  五原历史久远。相传四千多年前黄河泛滥,一片汪洋,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开凿龙门山泄洪,阴山南麓浮现五片塬地。这五片塬地分别叫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人们在塬地上生息耕作,五原之名由此而来。

bynewb1021005_002_01.jpg

五原县之城垣【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27日《申报图画特刊》第254期】

  秦统一六国后,于始皇33年(前214年)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分天下为36郡,五原为九原郡西部地。自此五原始有隶属。

  公元前210年,匈奴乘楚汉之争南侵,河套又成了匈奴的活动场所。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失地,九原郡被一分为二,东部为五原郡,西部为朔方郡,五原隶属朔方郡临河县之东部地。西汉末年,卢芳称帝,占据五原。

  东汉建武十六年(41年),光武帝收复五原、朔方诸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放弃五原、朔方诸郡,百姓内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套为少数民族纷争之地。

  隋时,五原属丰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五原属五原郡,郡址城南西土城故城。

  唐初,五原为突厥所据。贞观四年(603年)属关内道丰州所辖。贞观二十一年属丰州都督府。高宗永徽年间(650年),河套分置永丰、九原两县,后增置丰安县。武则天时期,五原为西受降城所辖。唐末,党项拓跋氏占据河套。

  五代及宋、辽、金、夏时期,五原皆为西夏属地。

  元代、明代,五原属中书省大同路云内州西部地,河套为蒙古族游牧地。

  清代,1664年,五原属鄂尔多斯郡伊克昭盟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各一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原属萨拉齐厅西部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五原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五原厅为五原县,统领后套全境,隶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五原县隶属陕坝专员公署。1954年,五原隶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五原县改隶巴彦淖尔盟,同时撤销达拉特后旗,辖区归入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