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区域均衡发展,让医疗服务从“有”到“优”;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帮扶精准有效,让更多的人找到称心的工作……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不断夯实民生基石,纾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着力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交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群众乐享幸福生活(资料图)
优质均衡促发展 教育公平有质量
“我们学校设置了多媒体教室及设施齐全的实验室、特教资源室、创意编程室等,让教学更加高效,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乌拉特中旗第一小学教师王峥峨说。从最初的简陋教学条件到如今的现代化教育环境,已有31年教龄的王峥峨亲历了我市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发展变化。
教育是国之大计,涉及千家万户,承载着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深切向往。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协调、健康发展,各项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23年,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56%,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6.2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59%,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本科上线率达65.64%。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印发《巴彦淖尔市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实施方案》,启动实验区试点工作,新建公办园3所,验收认定民办普惠性幼儿园24所;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调整优化“一县一策”“一校一案”,印发《巴彦淖尔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试行)》,统筹推进“全体系”“多模式”集团化办学,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协作“双元”育人模式,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4.13%;开展校(园)长、教师队伍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选派中青年优秀教师组团式帮扶乡村薄弱学校;全市实现“一键入园、一键入学、阳光分班”,充分利用京蒙、沪蒙、晋蒙、陕蒙平台选派中小学校长跟岗研修,创建培育市级网络云课堂示范校4所、云师坊3个、云师工作室5个。
医疗资源扩容提质群众就医更便捷
詹有福是临河区乌兰图克镇隆胜村五组村民,之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最近感觉胸闷气短,便到隆胜卫生院做检查。医生给詹有福做了心电图并通过远程会诊区域协作平台中心向临河区人民医院发起会诊请求。“通过互联网+医疗联合体,实现了区域内医疗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让辖区居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在乡镇看、大病90%可以到区医院看。”临河区人民医院院长许天云说。
为了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更全面、更方便的医疗健康服务,我市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医疗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大医疗”格局和“大服务”网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要求,整合辖区122个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医共体10个,聚焦“四个共同体(即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共同体)”建设路径,按照“紧密型、同质化、控费用、促分工、保健康”发展要求,加快医共体“七统一”管理,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3年,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57.7%。
加快推进资源帮扶下沉。推进由市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分别牵头组建的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通过网格化布局医疗联合体,使分级诊疗格局更加合理,形成以市带区、区社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完善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实施方案》,全市三级医院派驻专家下沉医共体总院,医共体牵头医院派驻医务人员至各分院,开展不少于半年的驻点帮扶。
优化政策精准服务就业渠道更宽广
“这样的人才招聘活动为企业搭建了平台,有利于企业专业人才储备。”在全市就业创业推进会暨人社系统政策大宣传活动现场,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人才招聘专员王帅说。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我市全面贯彻就业优先政策,不断优化供需对接机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兼顾用工招聘和就业创业等任务,助力更多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有关部门聚焦强化精准服务,高频次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对接平台。今年1—7月,全市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55场次,有1093家次企业参加,提供岗位26644次个。聚焦支持重点群体,强化农民工就业支持,组建京蒙家政、区内劳务协作联盟,搭建劳务协作用工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有序外出。今年上半年,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24069人,同比增长35.07%。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强与乡村振兴部门的协作对接,建立“企业+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模式,帮助脱贫人口、易地搬迁脱贫人口等就业。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加强就业兜底帮扶,实现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聚焦开展技能培训,详细摸底培训意愿及用工需求,精准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今年1—7月,全市开展城镇居民就业技能培训1951人次、农牧民就业技能培训3179人次。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市将继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