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共建共治共享让群众幸福感成色更足
发布时间:2024-10-14 09:31:24 记者:周悦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生活便捷、管理精细,志愿服务、智慧政务,基层强筋健骨、减负增能……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基层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治理的新方式已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市民切身感受到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带来的方便、舒适和快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75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固本强基

让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


  “每天,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分为两个批次,针对不同群体分别开设‘青芽社’暑期托管班、‘市民夜校’等,让‘一老一幼一中间’的幸福满格在基层充分实现。”临河区充分依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按照“整体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全力搭建包联单位与街道社区有效衔接的平台。

  “‘一老一小’关乎家家户户的福祉,更是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环节。只要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任何工作都好办。”在基层一线的艰苦实践和钻研总结中,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西环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海燕有了全新的认知:基层工作千丝万缕,基层党组织就像一根针,扑下身子穿针引线,建好配强支部,基层这张网才能织密织牢。

  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以托稳“一老一小”幸福生活为目标,积极开展文化服务,打造“一老一小”文化生活圈,为“一老一小”群体筑起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港湾。

  ……

  越是现代化的治理,越要走群众路线。如何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关键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基层治理中,我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聚焦基层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体系化建设着力疏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全面推行网格化治理,在城市社区划分社区网格和专属网格2892个,配备专职网格员719人;在农村牧区划分农牧区网格4462个,配备网格员1.58万人,构建起“嘎查村(社区)党组织—村民小组(居民小区)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楼栋长)”三级网格组织体系,推动重心下移、服务下沉。推行村民小组“微治理”机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农村网格、城市社区网格,配备网格员,明确“四级责任清单”,规范网格长、网格员的具体职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服务队、群众志愿服务队等力量,依据群众“微心愿”,广泛开展民事代办、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以网格化治理为基础,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市、旗县区两级1028家单位与149个社区签订民生项目认领书,2.25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亮身份,累计解决基础设施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4000余件。

  随着一个个举措的落地实施,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清晰,村(社区)之间的权责更加明晰,联动机制更加顺畅,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减促变”

推动基层减负提质增效


  近日,临河区车站街道兴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貌焕然一新。“之前悬挂了各种各样的牌子,现在五花八门的牌子被摘除,社区服务事项一目了然,群众办事更方便了。”兴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徐荣说。

  “经过清理,党群中心外部只保留了5块标识牌,内部也只保留了服务群众的指引牌、人大代表之家等牌子。牌子少了,墙面简洁了,社区减负了,群众办事也更方便了。”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花园东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东说。

  ……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

  近年来,我市聚焦破解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难题,不断在精简事项、充实力量、做优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构建简约高效、运行顺畅的基层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让基层从“忙事务”向“抓服务”转变。

  按照“一村社一策”的原则,我市确定村(社区)职责事项清单,明确“哪些事项应该干”“哪些牌子可以挂”“哪些证明能够出”,进一步厘清责任边界、明确职责职能,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精力研究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聚焦当前嘎查村“空心化”、基层治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通过公开招募,引导优秀年轻力量向农村牧区一线流动,优化嘎查村“两委”班子年龄、学历结构,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652个嘎查村、149个社区累计清理标识标牌2531块、整合综合窗口180个、清理考核检查事项19个,7个旗县区全部建立出具证明事项正(负)面清单,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卸下担子、迈实步子,服务质效得到明显提升。全市共有652名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实现所有嘎查村每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各基层党组织提供食宿等必要生活保障,妥善解决实际困难,为到村任职大学生安心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善治达情

不断开创基层治理新模式


  “基层的矛盾纠纷多数都是从小的口角或者误会开始的,如果在发现之初就主动介入、沟通调解,就容易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可以让整个村庄变得更加和谐。”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老支书”调解室人民调解员姚交其说,大佘太镇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员党性强、经验足、人缘好、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创新“老支书”土地纠纷调解工作法,努力将土地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第一线。

  “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对此,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蓝天社区的居民们也颇有感触。比如环境卫生不好,居民们拿起手机,拍个照,上传到市域社会治理平台,就会有工作人员帮忙协助解决。

  乌拉特后旗不断探索和深入挖掘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巴音宝力格镇市域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蓝天社区作为市域社会治理服务平台运行试点,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为抓手,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行“网格化+微治理”基层治理模式,推动综治中心与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融合建设,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调解机制品牌建设,大力推广“五人小组工作法”,截至今年5月,全市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883件,化解率99.29%,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源头。临河区“三全三新”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乌拉特后旗“智慧赋能+联动共治”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五原县“网格化+微治理”土地纠纷化解工作法、乌拉特前旗“老支书”矛盾解纷工作法等4个先进典型入选全区“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从“线下”到“线上”再到“指尖”的公开,从“整合”到“融合”再迈入“耦合”……一系列决策部署有力推动了我市基层治理在探索中逐步完善,治理手段不断创新,各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精细化、数字化等特征。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站在新时代,我市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