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旗:加快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4-10-09 12:40:39 通讯员:刘冠骏 苏文愿 王嘉星 文/图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围绕自治区“粮仓、肉库、奶罐、绒都”4张名片建设,聚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统筹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构建紧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牧业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金秋时节,走进乌拉特后旗井灌节水示范园区里,整齐排列的滴灌管道贯穿作物之间,农户灵活运用多种节水灌溉方式,将“营养套餐”精准“喂”到作物根须处,为生长提供养分。“同样的果蔬地,之前用传统种植方式亩产10吨,今年按照园区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预计每亩将增产2吨~3吨,加上滴灌水肥省下的钱,较过去每亩增收1500元左右。”巴音宝力格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卢俊杰说。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坚持以推进整县制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制水肥一体化、整县制订单农业“三个全覆盖”为抓手,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先后对全旗21.37万亩耕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亩均投入2316元,实现“渠、沟、路、林、田、水、电、技”全配套。在黄灌区、井灌区、井黄双灌区分类推广引黄澄清滴灌、膜下滴灌、智能调控、暗管排水控盐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在保证10万亩农田增产的基础上,将其余11.37万亩耕地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园区、做基地、搞示范”,订单种植万亩麒麟西瓜、万亩辣椒、万亩番茄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产业化发展。

  走进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3.5万亩集中连片种植的“乌后麒麟”西瓜陆续上市。“每斤出棚价2.5元~3.5元,农户亩均纯收入大概是2万元。”园区副总经理张中介绍。该园区是乌拉特后旗倾力打造的集现代农业发展、科技示范推广、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设施农业示范产业园区。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今年,乌拉特后旗在2023年建成3.5万亩设施农业的基础上,新建2万亩的设施农业,成为了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麒麟西瓜种植基地。“我们因地制宜、优化并落实设施农业建设补贴和价格保险补贴等惠农政策,调动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乌拉特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吉仁都日布介绍说。

  在打造设施农业示范的同时,乌拉特后旗按照“草原不过牧、牲畜不减少、牧民要增收”的原则,打造舍饲牧业示范,在牧区建成高标准托养所24个,大力推广“托管托养”模式,共计21.14万羊单位实现散养轮牧。同时,盘活农区7家半闲置养殖场,对舍饲棚圈建设、倒场养殖进行补贴,为牧民冷季由后山散养向前山倒场圈养提供保障,实现“北繁南育”。

  “紧紧抓住内蒙古自治区支持设施农牧业发展13条措施的利好政策,打造一批示范引领强、投资规模大、品牌效应高的现代设施农牧业项目,在‘英格苏’驼奶获得‘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基础上,持续打响‘乌后麒麟’西瓜、‘乌盖蒙餐’等区域公用品牌,走好绿色、有机、高端的产业化路子,为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增光添彩。”吉仁都日布说道。

  产业兴,农民富。在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进程中,乌拉特后旗逐步探索出入股分红、订单合同、流转托管等3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模式。截至目前,全旗50个嘎查村共成立合作社76家,并与61家农牧业企业、86家工业企业以土地流转托管、订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形式形成利益联结,全旗1万多户近3万名农牧民实现了每年户均增收5.4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