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理念更新转变、审判质效不断提升、队伍面貌持续向好……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审判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巴彦淖尔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把牢把稳政治方向
在学思践悟中筑牢政治忠诚
一直以来,全市法院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切实做到党委有部署、法院能跟进、司法有保障。
全国强化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研讨会在我市召开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抓手,加强思想淬炼,铸牢政治灵魂,教育引导广大干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持续铸牢一条主线。深入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任务要求,大力强化牧区巡回法庭建设,为各族当事人提供诉前调解、语言翻译、法律咨询等司法服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法治教育,4个基层法院被评为市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聚焦“五大任务”
在担当履职中展现司法作为
司法为民守初心,践行法治担使命。近年来,全市法院努力提升办案质量和司法水平,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两级法院年均受理各类案件66000余件,法官人均办案近220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常年保持98%以上,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依法惩治犯罪,筑牢安全稳定屏障。全市法院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审结一批上级交办的重特大刑事案件,典型办案经验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高度评价和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高院充分肯定。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审结李某某等11人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依法审结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包商银行”系列犯罪案件。全力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集中审理宣判12件28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坚决铲除电诈土壤,构筑全民反诈防线。
践行绿色司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一湖两海”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关于加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联动机制的意见》,成立乌梁素海环境资源法庭,承办全国强化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研讨会,全市法院38个“三北地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案例得到上级法院高度肯定和积极宣传。全面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联合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九地中级法院共同构建司法保护框架协议,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共同打造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教育基地,以司法智慧和力量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
法院开放日活动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围绕新能源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法官进企业活动,解决企业实际难题,2024年涉企案件平均办案时间减少23天,近万个企业及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改革,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刑事司法协作配合工作的意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机制》,为“天赋河套”区域品牌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强化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加强与依法治市办沟通联络,及时报送案件排期开庭情况,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建立府院常态化联络机制,邀请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单位人员旁听庭审、见证执行。聚焦行政管理、执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印发《行政审判白皮书》,及时向有关行政机关发送司法建议,并形成行政诉讼案件专项报告,助推全市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
围绕公平正义目标
在为民司法中砥砺法治初心
全市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公平正义送到人民群众手中。
切实保障民生权益福祉。2024年上半年,全市法院依法审结医疗、就业、住房等涉民生案件1283件。全力促进家庭关系修复,通过疏导情绪、调和关系,妥善化解婚姻家事纠纷,调解率达67.1%,1708件家事案件经调解后撤诉,助力打造和谐家庭。用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选派干警担任126所学校法治副校长,举办法治宣讲108场。扎实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帮助566名劳动者追回854.9万元劳动报酬。深化“有信必复”,落实“接诉即办”,全市法院涉诉信访回复率100%。充分体现司法人文关怀,为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当事人及时予以司法救助,把司法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助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自诚信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坚持以司法公信提升为抓手,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将诚信理念贯穿于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切实推进诚信工程落地落实。截至2024年8月底,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50199件,办结40082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97.8%,呈现审判执行质效持续向好、司法公信显著提高、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尊法守信格局初步形成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实施信用修复专项活动,失信被执行人同比下降22.1%。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多元解纷机制的工作意见》,2023年联合人民调解、工会调解等组织诉前调解案件16280件,调解成功率89.1%。不断扩展多元解纷覆盖面,构建“人大代表+法院”“政协+法院”调解新机制,选聘75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特邀调解员,成立14个调解工作室,有效分流化解矛盾纠纷。
坚持主动担当作为
在守正创新中提升工作质效
质效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全市法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司法质效和公信力不断提升。
司法为民提档升级。推行诉讼服务中心和执行事务中心集约办理模式,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法院办理线上立案、跨域立案、自助立案12342件,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全面巩固。深化互联网司法,网络调解8525件、线上鉴定811件。加强审务信息化建设,成立电子扫描中心,所有文书材料及时转化电子文档,实现归档审判执行卷宗线上调阅。
审判管理系统优化。探索团队化管理模式,院庭长带头办案,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为全体法官作出了表率,带动提升了法官办案的积极性。加强审判监督,以“阅核制”为抓手,落实院庭长监督管理责任,严把案件裁判质量关。全面推行“诉前鉴定”机制,审判案件用时同比减少28.9天。
司法公开持续加强。持续深化裁判文书公开、庭审直播公开、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阳光司法项目,实现审判执行全要素全流程依法公开,让阳光下的正义可触可感。
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坚持把“脱薄”工作作为全市两级法院全面进步、整体提升的有力抓手,牢固树立重基层、强基础的自觉,从思想引领、责任压实、理念转变、素能提升等多方面发力,更好夯实基层基础,实现“脱薄”向强,持续提升基层审判工作现代化水平,扎实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全市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彰显新担当。聚焦办好两件大事,服务保障“六个工程”,全面建设“五高五区”,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动司法办案提质增效上树立新标杆,在锻造过硬法院铁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上勇当排头兵,奋力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为现代化巴彦淖尔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