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籽相拥 同心筑梦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 共同守护好这片绿色
发布时间:2024-10-08 10:29:36 记者:杨阳/文·图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走进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满眼苍翠,樟子松、云杉、沙枣、新疆杨等树木屹立在金黄的沙丘上,挺拔而坚韧。微风吹过,哗哗作响的树木,让人仿佛置身于涛声阵阵的海边。

  60多年来,林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三代人以“滚石上山”的决心和气魄,鏖战“沙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践行“三北精神”,创造了沙滩荒滩变绿洲、碱滩草滩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现在的林场成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幸福家园。

bynewb1008005_001_01_s.jpg

林场内满眼苍翠


守望相助、共建家园

创造“沙地绿洲”新奇迹


  老天虽无情,也怕打铁汉。新华林场位于临河区乌兰图克镇境内,是典型的汉、蒙、回、藏等多民族融合居住区域。为了改善这里“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的生态环境,上世纪60年代,新华林场成立。在新华林场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先后有400多人加入防沙治沙队伍中。各族群众集资购买了3000余株树苗进行栽种尝试,摸索出适宜当地耕种的苗木,为林场成立后树苗的选育奠定了基础。各族群众用种树压沙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守望相助、共同奋斗”的大家庭理念。

bynewb1008005_001_02_s.jpg

藤编廊架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有了项目支撑、国家投资,新华林场在“引进、驯化、繁育、推广”上全面发力,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引进外地优良树种,结合当地树种进行了更大规模的造林治沙。2012年起,新华林场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其中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使沙地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风沙天数由1960年的136天降低至2023年的19天,形成了“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目前,“三北”防护林改良了河套灌区土壤,林场周边耕地面积由1960年的12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2万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48元增加到如今的27846元,有效实现生态增绿、群众增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野鸡、野兔、狐狸、猫头鹰、啄木鸟等80多种野生动物和鲤鱼、草鱼、鲶鱼、鲢鱼等10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祖国北疆这道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绿色之变的新奇迹让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更足。


薪火相承、团结互助

共绘“绿富同兴”新画卷


  砥砺沧桑六十载,跃马扬鞭踏征程。新华林场从茫茫沙海到片片绿洲,从点沙成金到绿富同兴,离不开“三代造林人”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坚守和奉献。他们团结带领周边各族群众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守护了身后的绿水青山,为家乡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20世纪60年代,林场的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职工住着四处漏风的帆布帐篷,吃着清汤寡水的饭,拿着简单的植树工具,我们的队伍有汉族也有蒙古族,大家热情高涨,奈何气候实在恶劣,辛辛苦苦栽种的树苗,刮一场风就不见了踪影……”说起当年种树的事,80岁的林场第一代职工贾克明记忆犹新。

bynewb1008005_001_03_s.jpg

植物品种展示墙

  走进贾克明老人在林场的家,房前屋后绿树环绕,花草繁盛。老人的儿子贾玉林告诉记者,这些树木都是父亲退休后栽植的,与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早已把这些树木当成了最好的朋友。今年58岁的贾玉林出生在林场,孩童时代就经常跟随父亲去沙漠里种树,耳濡目染之下,他接过了父亲手里的铁锹和水桶,成为林场的第二代职工。“第一代林场人从零开始,让林场在荒漠中扎了根,我们第二代人又逐渐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扩大绿化面积。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一代林场人治沙造林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我们林场一定会越来越好。”贾玉林说。

  如今,贾家的第三代90后年轻人贾培也成为一名护林人,对于林场的变化,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新一代不能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要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今年,林场开始发展林下经济,民乐片区里嫁接起了肉苁蓉,新胜分场的盐碱地改良项目区里栽满了文冠果树。3年后,这些经济林带来的红利,林场职工都可以享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贾克明为代表的各民族职工蹚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江河,接力植树造林,不仅见证了林场的发展,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优良传统。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树立“三北精神”新榜样


  谆谆嘱托催奋进,殷殷关怀暖心田。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华林场考察,对防沙治沙、林场工作、科研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林场全体职工无比自豪、倍感鼓舞。同新华林场职工一样,巴彦淖尔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华林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林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动员令,以建设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为目标,与当地各族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利用当地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特色林果、苗圃等产业,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因地制宜种植羊草,嫁接肉苁蓉,栽植文冠果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同步建设集红色教育、生态科普、研学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圈,走出一条生态立场、科技强场、产业富场、文化兴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新华林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后,林场场长杜文化说:“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厚望,将殷殷嘱托转化为弘扬精神加油干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守护好这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