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以奋进姿态书写民族团结进步华章
发布时间:2024-10-04 10:22:38 记者:杨青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金秋,巴彦淖尔大地瓜果飘香、牧歌飞扬。来到这里,处处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

  今年以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突出政治引领,聚焦凝心聚力,有形有感有效抓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拓展路径

  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我市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不断推出新举措、拓展新形式、搭建新平台。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引领百千万”行动,印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重点任务工作方案,持续开展“8+N进”活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重点行业等创建力度,打造“总书记走过的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观摩路线2条及示范点位112个,培育“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教育点位10个。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地区)4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地区)58个、市级示范单位(地区)380个、县(旗、区)级示范单位(地区)580个,有全国模范集体11个、模范个人11人,自治区模范集体110个、模范个人150人,市级模范集体509个、模范个人965人。全市选树培育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个、市级基地15个,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5个。

  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印发《巴彦淖尔市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工作方案》,与包头市、乌海市、呼伦贝尔市等地签订各族青少年交流合作协议,开展各族青少年“夏令营”“同心营”“交流营”结对、青少年志愿服务、“大手拉小手”对口支援帮扶、“手拉手边境行”、主题队日等系列活动120余场次。

  利用宝音德力格尔事迹馆、川井国防教育基地等场所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活动,推进“青年大学习”等网上课堂开展,参与人数超5万人次。

  形成以“渡·阴山”为核心的城市文旅品牌,打造自驾游、乌兰布和沙漠徒步之旅等7条代表性线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场演出、文化旅游主题活动300余场次。

  确定乌拉特后旗塞上社区、杭锦后旗北环社区等20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社区试点。


  创新举措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

  我市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全面推进理论强基、文化铸魂、校园固本、社会宣教4项工程,讲好“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创新创建模式,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法和路径。实施“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主线工程(即唱响一首歌、编演一台剧、创作一批数字文创产品、选树一批典型事例、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打造一个主题公园、展陈一个主题场馆、建设一个传习场所、创建一条精品线路、共建一条同心创业街区),已完成编创主题歌曲18首、主题剧目12台、文创产品33个,选树典型人物事例45个,举办主题活动141场次,建设传习场所14处,打造主题公园广场16处、主题场馆20处,挂牌同心创业就业街区10条,推出精品研学路线30条,让各族群众在观赏、体验、分享、交流中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植厚培忠诚党、忠诚核心的情感之基、力量之源。

  创新组织动员方式,鼓励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开展面对面引领式教育、分享式自我教育、分众式学习教育、大众式宣传教育,采取有效举措宣传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做法,扩大社会知晓率。

  创新服务管理,深化拓展“五个一”(即“一校”:草原流动党校;“一户”:党员中心户;“一业”:特色产业;“一队”:志愿服务队;“一车”:爱民固边直通车)边疆党建模式。充分发挥苏木镇党委、嘎查党支部及边防派出所等驻边单位党组织作用,以组织联建、生产联促、活动联谊、资源联享、困难联助、生态联护“六联共建”机制为抓手,在农村牧区深入开展“农牧结亲”活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市共成立嘎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38个,带动8294户农牧民入股4.54亿元,累计分红1772.5万元。截至目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已组织开展“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各类共建活动400余次。

  创新理论传播模式,高标准举办我市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演讲,将理论研究工作与实践成果紧密联系,着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全过程。


  加强宣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我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培训工作机制,与国家民委直属文化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3次,发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500册、《民族画报》12500册,刊发稿件、融媒体产品400多篇(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下专题培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讲等基层行活动600余场次。

  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制定印发《巴彦淖尔市2024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宣传工作方案》,创新开展“两月一周”活动,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70余场次,编印各类读本1万余份,印发“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一封信”3000余份,发放系列宣传海报32万余张、主题年画1万余份、车贴1万余份,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发布、转载信息或稿件10万余篇(条)。

  常态化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心筑梦几字弯 民族团结宏歌长”“籽籽相拥·同心筑梦”等专栏,制作《国家的孩子》《二十四节气》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丛书7本,发布《同心筑梦几字弯 民族团结宏歌长》宣传片,推出《爱的摆渡》MV、《我的家乡》《乌梁素海》等舞台剧、“周末妈妈”系列融媒体报道和微电影《礼物》。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精品思政课程征集、思政课教学技能比赛和经验交流现场会等活动,在教育系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1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如今,生活在巴彦淖尔的各族干部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幸福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描绘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