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迸发,动能强劲,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营主体提振了发展信心;保障民生,温度尽显,一笔笔资金注入民生领域,托起了“稳稳的幸福”……经济发展成色的“足”,离不开财政支持的“实”;民生保障的“强”,折射出财政管理的“优”。近年来,全市财政系统聚焦聚力服务保障办好两件大事,扎实推进“五高五区”建设,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在奋力谱写现代化巴彦淖尔建设新篇章中,书写出精彩纷呈、催人奋进的财政答卷。
财政收支稳中向好质效齐升
财政收支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全市财政系统积极培育财源、涵养税源,着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升财政保大事要事的能力和水平。
在前两年预算收入保持高位增长的态势下,财税联手、市旗联动、顶压奋进,超预期完成收支目标,有力保障了全市财政稳健运行。2024年1—8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5.63亿元,同比增加5.13亿元、增长10.2%,增速居全区第二;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受相关支出政策调整、部分专项资金提级管理等因素影响,完成205.59亿元,同比增加8.42亿元、增长4.3%,收入支出是历史以来1—8月完成总量最高的一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串串数字,见证着我市财政工作取得的响当当、沉甸甸的成绩。
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离不开财政的强有力支持。我市积极强化政策支撑引导,保障发展坚实有力,2024年1—8月,全市争取上级转移支付252.44亿元、新增债券24.06亿元,支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我市。
加大科技投入。2024年初预算安排1.33亿元,同比增长17%(连续5年保持正增长),1—8月支出1.38亿元,同比增长10.1%,支持实施好科技“突围”工程。配合申报自治区级创新型专精特新企业42家,着力培育更多的本地科技创新型企业。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1.99亿元,落实农村综合改革、扶持嘎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利建设等资金2.78亿元,下达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39亿元,连续6年市级安排乡村振兴专项资金6000万元,每年设立农业节水奖励基金1亿元、安排高标准农田以奖代补资金5000万元,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要素基础。争取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耕地轮作等补贴资金13.14亿元,有力支持保护耕地、提升地力。为5.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3.33亿元,有效防范自然风险,保障农民收益。配套市本级专项资金1.02亿元,争取自治区资金2.23亿元,全力支持全市奶业振兴。
有效激发消费活力。落实旅游专项资金2810万元,支持我市旅游宣传推广,延伸旅游产业链;落实汽车以旧换新补贴2259万元,增强消费者消费意愿,带动经济发展。
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保投入资金14.55亿元,安排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奖励资金2000万元,争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1.26亿元,充分调动起各地区加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争取生态项目资金,成功申报2024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争取资金3.5亿元;积极配合申报“三北”六期工程1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79.55亿元,切实以项目的增量扩围,一体化推进生态全要素修复建设。
一项项得力的举措,一次次的财政投入,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让群众享受财政的“阳光雨露”
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福利普惠度显著提升……扫描我市财政的民生账单,“钱袋子”里的民生情怀逐一显现。我市靶向发力加大投入,不断发挥财政资金对民生建设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作用,2024年1—8月,全市民生支出140.7亿元,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交通运输等民生领域投入均保持正增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同时,稳步提高惠民财政补助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提高250元,“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服务计划人员生活补贴月均提高200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提高30元等,真正做到了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依托“一卡通”发放平台,发放惠农惠民补贴资金15.17亿元,惠及对象230.5万人次。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女职工卫生费调标政策,由每人每月5元调高至50元。在自治区2023年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中,我市取得“优秀”等次。
新征程上,全市财政系统将继续统筹财力,聚力发力,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