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 我市番茄制品出口数量和贸易额连年双增
发布时间:2024-09-18 09:22:26 记者:张杰 通讯员:杨玉伟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金秋时节,巴彦淖尔的番茄喜获丰收,一颗颗诱人的小鲜果从田间走进车间,被切成丁、破成粒、打成酱、榨成汁,不仅留香全国,还漂洋过海“红”起来。

  核对品名数量、检查包装批号、随机抽样送检……9月10日,在内蒙古福永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番茄厂,呼和浩特海关关员正在对一票出口大桶番茄酱进行属地查检:“等实验室检测合格后,我们会‘云签发’检验检疫证书,企业就能抢‘鲜’发货了。”据了解,这票货物重达50吨,将输往韩国。

  厂区里一片繁忙,流水线上,清洗、筛选、破碎、预热、浓缩、杀菌……机器设备连轴运转,技术工人加急赶单。一辆辆小叉车将新鲜出炉的大桶番茄酱倒运、堆码整齐,等待外调。

  “今年,巴彦淖尔番茄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我们的生产期也从往年的45天延长到两个月。预计收购原材料近40万吨,每7吨半打一吨酱,产出成品5万多吨。番茄酱季产年销,三成内销,七成出口,大多输往中东地区、东南亚和日韩国家。”内蒙古福永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陈圆说。

  我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年种植番茄稳定在20万亩左右,年产100多万吨,产出的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红色素含量和糖分高,备受市场青睐。

  多年来,我市引选、培育了60多个加工型番茄适种品种,推广栽植高产高效品种10余个。同时开展后天产地赋能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确保好产地产出好产品。另外还形成了“订单型”和“车间型”两种基地建设模式,即由企业通过经纪人与茄农签订购销合同,或由企业以土地流转方式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实现企业和茄农双赢。

  受益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市番茄制品出口数量和贸易额连年双增,海外市场份额迅速扩张,远销六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助力我市番茄制品高质量出口,呼和浩特海关指导我市企业建立从青苗到成品的全链条管控体系,帮助企业提升农残、重金属等自检自控能力,简化种植基地备案、属地查检、原产地规则享惠、检验检疫证书申领等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营商成本,压缩货物通关时长。同时,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工作,为企业量身定制出口指南,护航“红色产业”绿色通关。

  今年1至8月,呼和浩特海关监管我市出口番茄制品7.98万吨、7.28亿元,同比增长14.16%、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