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双盛美村的芦笋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栋栋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芦笋苗绿意正浓。
“今年芦笋长势特别好,你看苗子现在一米七八了,根系特别发达,垄子里面满满的全是芦笋。这两天就开始把苗子清出去,让它顶出新的来,长到20公分以上就可以采摘,收获期就到了。”双盛美村村民吴建荣说。
双盛美村地处阴山北麓,多丘陵山地,常年干旱少雨,村民靠天雨吃饭,收入不稳定。“以前我们种大田,都是旱地,就种点小麦、荞麦、油菜籽,不下雨就没有收入。”村民吴建荣说。
为了改变这个困境,石哈河镇组织村“两委”成员外出考察学习。“我们当时到山西考察,看到那里的芦笋产业种得挺好,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咱们当地的气候、土壤也都适应芦笋的生长,最后我们决定把这个项目引进来。”双盛美村党支部书记贾茂生说。
2018年,在石哈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双盛美村“两委”对原有的大棚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了占地75亩的石哈河镇芦笋种植基地。很多双盛美村村民考虑到从来没有种植过这种蔬菜,很担心销路和技术问题。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村“两委”聘请专家对种植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
经过精心管护,这些翠绿的嫩芽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村“两委”又与北京的客商对接,达成了长期收购协议。就这样,村民担心的技术和销路问题得到了解决。经过几年的发展,芦笋的亩产量达到了1000多斤,比以前种旱地收入翻了好几倍。
2021年,石哈河芦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而双盛美村的产业发展之路并没有就此止步,结合实际情况,他们又将目标瞄准了当地的土特产大蒜。
“我们石哈河的绿头蒜品质相当好,以前每家人也就是在院里种一点,面积不大,就供自己吃,后来经过周边人的品尝,知名度提高了,现在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去年达到15元一斤。”贾茂生说。
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售价还很可观,可种植面积却一直停留在庭院种植上,不成规模,增收效应就难以显现。村“两委”觉得这是个新商机,便计划扩大种植规模。
“我们今年准备把这个蒜籽种收储回来,到了明年开春再分给村民,让村民把种植面积扩大,每亩的产量能到1000斤,一家种一亩大蒜毛收入就能达到15000元。”贾茂生说。
不仅如此,双盛美村还申请到了总投资200万元的糖醋蒜加工厂建设项目,并已经配套建成120平方米的保鲜库,占地300平方米的鲜食蒜加工车间也将马上动工建设,同时还注册了“沙拉木素”商标。
从过去的看天吃饭到如今的特色强村,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双盛美村找准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彻底改变了过去种植结构单一、产业匮乏、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村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5000元增加到了1万多元,村集体经济也由过去的3万多元增加到如今的20多万元,实现了强村与富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