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某年秋天,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从北京过来办事,我约临河及周边旗县的同学一起聚了两天。我这位北京同学尽管身材魁梧而且酒量不小,可还是抵挡不住河套人的热情好客。于是,第三天中午,我约了一位许姓同学作陪,三个人一起开车去离城八公里左右的我姨姨家吃饭。我提前打电话让姨姨做腌猪肉焖面,好让我的北京同学品尝一下地道的河套美食。
一进屋,我们便闻到了猪肉炝锅的香味,只见厨房里一口大铁锅上方蒸气升腾,灶膛里木柴燃烧着,姨姨在灶台前忙个不停。姨父招呼我们落座。不一会儿,姨姨端上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腌猪肉焖面。她给我们三个人各盛了一大碗。我对那位北京同学说:“尝尝吧,这是我们这里的特色饭。”不知是前两天只顾喝酒没好好吃饭,还是焖面太香了,他端起碗来,也不怕烫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话也顾不上说。一口气吃了两碗,他才停下筷子:“真好吃!”我和许姓同学只顾看他的吃相,此时连第一碗都没有吃完。我给他又盛了一碗:“慢慢吃,这次你就着酸黄瓜和生蒜吃,味道更好。”他按照我说的,就着酸黄瓜又吃了一碗。我问他怎么样,要不要再来一碗。他说行。我就又给他盛了多半碗,还告诉他我们这里最后一碗焖面泡水吃,别有一番滋味。他当即泡水吃了这碗,之后慢慢地说:“太好吃了,但不能再吃了,撑了。”
我的这位同学做农副产品营销业务,后来也经常到临河出差。每次来,他都要吃焖面解馋。
相传,明朝一位名叫徐福的官员在河南一带游历时,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只找到一些面粉和干果、野菜,便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后擀平,切条煮熟,再加入干果和野菜制成菜面。后来,这种做法传播开来,这才有了今天的焖面。焖面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逐渐成为一道特色美食。
做好一锅焖面也是有讲究的。制作焖面,面条干了不行、硬了不行,太软了也不行,必须既软又柔还要筋,这样做出来的焖面才好吃。所用肉是河套农家自产的猪肉,最好是用粮食喂养的隔年猪,这种猪肉一下锅便香气四溢。配菜,比如豆角、土豆等同样来自河套农村,样样新鲜。正是这些产自家乡的好食材,最终成就了正宗的河套风味。
焖焖面,需先把锅烧热,放入肥瘦相间的猪肉片,炒至猪肉变色,放葱姜蒜及调料,再继续炒。炒至肉基本熟时,先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土豆和豆角,继续翻炒,然后加一定量的水,盖上锅盖慢炖。待菜炖到九成熟时,把备用的面条均匀地撒在菜上面,之后把锅盖盖严实,焖上几分钟即可。出锅前,把菜和面条上下翻搅均匀,一锅香喷喷的焖面就做好了。其间,放面条时,菜锅里留水多少全凭经验,水少了,面条又干又硬,不好吃;水多了,面条容易发黏,一团一团的,口感也不好。
要把焖面做得既味美又营养,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反复操练。河套人家家户户几乎每周要吃上一两顿焖面,好多人几天不吃就馋得不行。出门在外,往往最想念的饭菜就是家乡的焖面。
现在,各大饭店里除了铁锅焖面还有砂锅焖面,品种不仅有猪肉焖面、腌猪肉焖面、猪排骨焖面,还有酸烩菜焖面、风干羊肉沙葱焖面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猪肉土豆焖面,尤其是妈妈做的腌猪肉土豆焖面,因为那里面有儿时的记忆,有妈妈的味道,有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