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树木葱郁、枝叶婆娑,路边随处可见的杨树高大挺拔,在沙地上投下片片阴凉。林场的这片绿色,饱含林场场长索亚勒多年的心血。
新华林场是最基层的林草生态建设单位,有着以“增绿护绿”为使命的场训。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接连奋斗,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建设成就。索亚勒继承了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担任场长的10年中,总结了老一辈生产育苗、防沙治沙的经验。
为了增加育苗成活率,扩展当地种质资源,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从甘肃引进了新树种胡杨、红皮竹柳;为了提高沙丘、干旱地带树苗的成活率,栽植了紫穗槐、梭梭、杨柴、花棒等灌木。在多年的苗木培育中,经过多次的失败后,最终引种栽植取得了成功,大大提高了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有效提升了林场沙地治理效果。
多年来,索亚勒先后在隆强沙窝、民乐沙窝、哈达沙窝,组织实施人工造林,种植了红柳、紫穗槐、梭梭等灌木林,小美旱、胡杨等乔木林,累计栽植乔灌木280余万株。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林场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25.6%增加到65%,林场范围内的沙地面积由建场初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现在的林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林场及周边乡镇大量的荒滩碱地被改造成了林地、耕地,土地沙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资源有效保护了周边农田,使周边农田实现稳产、高产;林场周边形成小气候,调节了温度、湿度,净化了空气,减少了自然灾害,丰富了物种多样性。
由于基层林场技术难题特别多,科技支撑在林草生态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他带领新华林场与本地科研单位合作,实施多个科研推广项目,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林场区域内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水平。围绕林场盐碱地治理技术先后实施了“河套平原耐盐碱树种造林研究与示范”项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盐碱地造林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和“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盐碱地开沟起垄造林技术推广示范”项目,针对盐碱地造林先锋树种红柳、胡杨、沙枣、小美旱、柳树开展耐盐极限研究;针对开沟、起垄、翻晒等不同工程措施对不同树种造林成活生长的影响、脱磷石膏不同化学措施对不同树种造林成活生长的影响等等,为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及盐碱土壤改良技术措施方面奠定了基础。实施了“河套地区盐碱地林草植被构建和生态修复”项目,研究河套地区典型耐盐碱林木植物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和作用原理研究,选用典型耐盐碱林木植物白刺、柽柳、沙枣、枸杞和杜梨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盐碱土互作实验,揭示植物对盐碱土改良的规律和原理。围绕林场经济林建设先后合作实施了“双季槐引种试验及推广”项目,引种栽培双季槐50亩;合作实施了“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林造林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开展河套地区寒红梨等5个梨树品种引种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对推动河套地区经济林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基层林场场长,索亚勒带领全场职工牢固树立起“三分造、七分管”的林草管护理念,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盗伐盗采作为林场的重要工作。从制度上严格要求,从源头上严格管控,建立起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护林员工作制度等多项森林管护制度。
此外,他深知推进林场区域内林草生态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需要发动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完成。多年来,在造林绿化、森林防火关键时期,以及植树节、环境日等涉及自然资源保护的纪念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升群众参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积极性,巩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效形成林场发展及林草建设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