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锦后旗陕坝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的重要抓手,通过不断深化“五个互嵌”,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各层面、各领域相互嵌入,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相邻互居,深化空间互嵌。以互嵌式社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各族群众在居住空间上融合。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打造“党建+网格+志愿服务”基层治理品牌,将全镇划分为32个一级“大网格”和475个二级“小网格”。将陕坝“大妈”帮帮团、七彩虹党员志愿服务队、在职党员、包联单位党员干部、派出所民辅警、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等全部纳入网格员队伍,捆绑组队充实到各网格区域,协助社区党组织共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公共秩序优化、矛盾纠纷调解及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工作。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便民服务站13个,全面推进“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就近办、帮您办”。通过“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打造出了集居住、养老、教育、健康、生活等为一体的小区服务格局。创建成立“人大代表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空间保障。丰富各族群众活动空间,创新打造了“陕坝舞台”“陕坝悦读”“陕坝记忆”“陕坝大妈”“陕坝友爱”5个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系列品牌,投资150余万元建成占地660平方米的“陕坝记忆展馆”1处、占地300平方米的“陕坝舞台”排练厅1处、“陕坝悦读”书屋4处,让各族群众沟通交流有场所、学习娱乐有场地、反映问题有去处。
相联互通,促进文化互嵌。依托社区巾帼讲师团、银发讲师队等志愿团队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开展宣传进小区广场及送学上门等活动43场次,开设“小板凳”宣讲课堂14场;发放宣传页、手册等资料4000余份;在居民小区设置流动小喇叭,设立宣传牌、宣传栏,张贴标语60余条,常态化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以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为时间节点,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型专场文艺演出7场次,各族群众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同过一个节。各社区纷纷以“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和美社区”为主题,开展合唱、舞蹈、朗诵、绘画、剪纸、书法、面塑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传统文化体验交流中广泛交往、全面交融,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促互惠,助力经济互嵌。建成陕坝现代农业公园东线产业园“一环三区十基地”;建成高峰村1.2亿块新型烧结砖瓦生产基地;开工建设高峰村年处理20万吨钻井泥浆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预计可实现税收1300万元,安排就业岗位60人;建成账房村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示范区,引回公司投资4095万元,建成了全旗最大的深度节水控水示范园和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建成网纹蜜瓜设施农业种植基地,预计年收益3100万元以上,带动12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建成春光设施农业育苗基地,可吸纳367户农户发展育苗产业,带动本镇3650人就近就业;建成红星花菇产业园,园区年可创造利润近9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带动本镇劳动力400多人到园区务工,年务工收入60多万元;投资300万元提档升级春光生态果园,建成一个集特色种植、采摘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文旅基地;建成高峰辣椒筛选、烘干基地,年加工辣椒1500余吨,农民亩均增收500元;建成账房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建设民乐村果蔬分拣、集散、仓储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可解决农户分拣储存场地小、售卖难的问题,促进各族群众增收。
相帮互助,推动社会互嵌。有效整合社区公共资源,打造有温度、有亲和力的社区环境。拓宽居民自治路径,多方互助破解难题,精准服务特殊群体。截至目前,累计走访事实孤儿43次,慰问困难群众900余人次,解决实际需求235项,实现“微心愿”278个,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相亲互爱,增进心理互嵌。持续深化社区“邻里亲情”品牌建设,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树牢“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理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辖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服务中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阵地,以红色资源作为开展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播放宣传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等形式,进一步厚植全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倡导移风易俗,强化文明乡风培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树立邻里团结、家庭和美、互帮互助的行为准则,真正拉近各族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