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巴彦淖尔实践 | 守护绿水青山 加快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18 09:47:24 记者:王祺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推动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掀起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攻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答好新时代赶考路上的“生态答卷”,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强力推进防沙治沙


  盛夏时节,磴口县穿沙公路两侧,金叶榆、杨柳和灌木组成的防风固沙林一眼望不到头,宛若绿色的飘带,与远处黄色的沙漠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多万亩,其中有近430万亩分布在磴口县境内,占该县总面积的77%。曾经,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难睁眼、大风活埋人”。而如今,这里沙海铺绿、大地流翠、湖水荡漾,一派绿意盎然的优美景象。人们通过绿植将流沙牢牢固定,通过种植肉苁蓉等中药材、发展光伏产业,在沙漠中获得收益,探索出防沙治沙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投入78.07亿元,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537万亩,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17.1万亩,土地沙化面积和程度“双缩减”,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800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之后,一场重点解决沙患问题、水患问题、盐渍化问题、农田防护林问题、草原超载过牧问题、河湖湿地保护问题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如火如荼展开。

  作为攻坚战的主战场,我市以主力先锋姿态,全面吹响攻坚号角。

  我市精准谋划,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管用实用的方案和措施,为打好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夯基筑垒,提供有力支撑。以林长制为牵引,成立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工作推进专班,建立指挥室,实行“挂图作战”。提出建设防沙治沙模范区的目标,形成“实现一个目标、划定四个区域、采取五项措施、推广三种模式”的工作格局。组建防沙治沙工作专班,内设8个专项组和7个旗县区工作组,专项推动攻坚战。编制《巴彦淖尔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将全市划分为沙漠(沙地)综合治理区、阴山及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河套平原建设区、湿地保护修复治理区,谋划2024年—2025年实施6个分项目、22个子项目,计划到2030年完成治理面积3429.14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施行《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编制防沙治沙政策资料汇编和《巴彦淖尔市“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适用技术手册》,为打好攻坚战提供遵循和指导。

  

综合治理乌梁素海流域


  天蓝、山青、水秀,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期盼。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水青山”作为可持续发展、成就“金山银山”的最大本钱,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综合治理,通过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科学实践,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夏日,乌梁素海水天一色,景色怡人。

  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也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因素,乌梁素海生态功能一度出现退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理念的贯彻落实,我市改变过去“就山治山、就水治水”的传统做法,确定把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的治理思路,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乌梁素海流域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建设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一体化推进沙漠治理、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开发等工作,减少黄河泥沙流入。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挖中水回用潜质,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再排入乌梁素海。大力开展农业“四控”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利用凌汛期集中补水,实施网格水道疏浚、排干沟净化、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提升湖体承载和自净能力。强力推进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

  从保护一个湖扩大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我市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乌梁素海水质总体稳定在V类、湖心断面达到Ⅳ类,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鱼类种类由“十三五”末的21种增加到29种,增长38%,每年约有20万只野生鸟类来湿地栖息繁衍。

  乌梁素海的变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系统推进改革的缩影。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乌梁素海流域内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逐步构建起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格局。外出打工的群众纷纷返乡,在“家门口”重新就业。做帆船旅游生意的曹建山说:“这几年乌梁素海水质越来越好。如今,我们靠着发展旅游业,生活越来越富足,收入是过去的十几倍。”2023年,乌梁素海接待游客4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822.5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06.37%和780.78%。

  

夯实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


  我市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市以改革为抓手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改造让治沙与丰产双赢。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五高五区”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

  在打好农业节水增效攻坚战方面,对全市2381个群管用水组织进行整改、撤销、重组,成立管理规范的水务合作社358个,为2761条国管直口渠颁发引黄灌溉用水证,完成群管水价协商定价和地下水资源费改革试点。在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方面,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黄河滩区整治,完成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年度任务清单各项目标均提前完成。在打好节能减排降耗攻坚战方面,制定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5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制定落实自治区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完成6个林场年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补助项目。在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面,加快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在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面,构建以自动监控、移动执法信息、大数据平台和无人机等非现场监管执法手段为主的执法工作格局,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实战实训基地。

  放眼阴山南北,处处涌动绿色发展热潮。我市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逐“绿”而行,向“绿”而兴,奋力谱写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篇章。